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大佛寺 潼南定明山下

大佛寺 潼南定明山下

中國佛教文化流傳數千年,是歷史文化的象徵,且寺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心中!許多古寺廟見證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發展,庇佑了各個朝代繁榮昌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城市文化看看中國十大寺廟排行吧!

潼南定明山下 大佛寺

潼南大佛寺位於重慶市潼南區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始建於唐鹹通年間,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禪寺”。後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大佛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不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內裝金摩巖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七檐佛閣”、我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摩石刻書法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迴音壁“海潮音”等十八勝景,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景區景點
  潼南大佛
  潼南大佛爲佛、道二家共同鑿造的一尊大型摩巖飾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國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專家譽爲“金佛之冠”。有"看高大到樂山,看精美到潼南"之說。

潼南大佛宋碑載其高八丈,號金仙,故稱“八丈金仙”,俗呼“金大佛”,通高18.43米,頭長4.3米,耳長2.74米。結跏趺坐,袒胸,套雙領外衣,左手置於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形態逼真,體態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尤爲雄偉。

據碑記所載,潼南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開鑿年代相距甚遠。佛首鑿於唐鹹通元年(860),成於廣明元年(880)。佛身開鑿始於北宋靖康元年(1126),歷時26年,於南宋紹興二十一(1151)鑿成。整座佛像開鑿前後共歷時290多年。

大佛鑿就後,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爲了給佛像飾金,又進一步對佛像加工細磨,該寺僧人法修還遠赴瀘州,向瀘州刺史馮檝化緣。馮檝是一位虔誠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飾,還親自撰文刻碑記事。紹興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裝鑾飾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貼金。後來,在清嘉慶七年(1802)、同治九年(1870)、民國三年(1914)和民國十年(1921),大佛又先後4次重裝金身,至今儲存完好,光燦炫目。

在大佛寺東巖陡峭的巖壁上,儲存有開鑿於隋開皇十一年(591)與大業六年(610)的道教造像三龕,不僅是重慶市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西南地區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大佛殿
  大佛殿又稱大像閣,始建時爲五檐,盡用琉璃覆蓋,燦爛輝煌,是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之一,後經歷代維修,明朝時改建爲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築,所有樑、檁、柱、枋之交接處,據說沒用一鐵一釘。

大佛殿依山傍水而建,爲七檐歇山式建築,殿高33米,依巖面江,重檐起翹,結構獨特,巍峨壯觀,令人油然而生“蕭寺遙藏白雲頂,仰觀萬仞排嶙峋”之慨。

七情臺
  七檐佛閣左邊,是七情臺。七情臺古稱“大佛洞”,又稱“石磴琴聲”。42級寬大的石磴,摩崖而鑿,宛若42根琴絃,當遊人拾級而上時,腳下便會發出“咚咚”的琴音,更爲奇妙的是,其中七級回聲特別清越洪亮,猶如槌擊編鐘,又似彈奏樂器,故稱“七步彈琴”。據說,“石磴琴聲”鑿於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比北京天壇的迴音壁還早建100多年,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之一。

七情臺上,有一亭,叫長樂亭,據牆上刻的《長樂亭記》介紹,登亭遠眺,水天一色,青色萬點擁禪關,令人心曠神怡,故名“長樂”。

鑑亭
  七情臺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稱“鑑亭”,南宋理學家魏了翁先生創修,高15米,寶剎擎空,亭角飛翹,亭映碧水,秀麗壯觀。

玉皇殿
  始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原是百姓爲求雨祭天所建,潼南是道教太極創始人陳摶老祖故里,道教最高神玉皇大帝與佛祖釋迦牟尼並尊,是佛道融合的有力見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k4w8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