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令人望而驚歎的成都都江堰

令人望而驚歎的成都都江堰

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古爲蜀國地,秦並巴、蜀爲蜀郡並建城,也叫作“芙蓉城”巴蜀文化在這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蹟。那麼,你有沒有去過成都呢?你瞭解成都文化嗎?不管有沒有去過成都,大家都聽過成都的都江堰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祕成都文化,看一看成都的名勝古蹟都江堰。

令人望而驚歎的成都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着名的風景名勝區。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衆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峯、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它一直髮揮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爲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旅遊區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82年,都江堰作爲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佈局合理、執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爲世界文化遺產。

地形地貌
  都江堰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積佔65.79%,平壩面積佔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佈,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氣候環境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爲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佈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於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於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颱風出現。

年平均最大相對溼度80,最小相對溼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溼度15.2,最小絕對溼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溼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溼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溼度指數低於成都市各區(市)縣。

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名稱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爲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爲“楗尾堰”。因爲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爲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爲“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爲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猜你也喜歡:
  極具藝術特色的青島茂腔文化
  細數大連歷史上的名人
  獨具地域特色的大連話
  西安興教寺的歷史傳說

令人望而驚歎的成都都江堰 第2張

都江堰具有很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爲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着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二、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係,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佈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絡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爲水利。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祕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猜你也喜歡:
  上海清明節吃什麼過節?
  莆田冬至習俗有哪些
  河南冬至的習俗盤點
  廣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標籤: 成都 都江堰 驚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6xj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