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藝術心理學小說《活着》

藝術心理學小說《活着》

高爾基是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現在心靈雞湯類書籍多不勝數,而真正值得我們反覆去讀的書並不多,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值得我們一生反覆讀的書籍!

藝術心理學小說《活着》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着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的故事。

內容簡介
  《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

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本在特定歷史下產生的命運、是悲劇,被評爲人一生值得反覆讀的5本書之一。而最後留給我們的卻是希望。這種希望不等同於我們曾學習過的革命先烈饋贈我們的遺產,也不等同於我們想要活下去本身所必需的個人精神,在這裏它變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活着。

主人公富貴經歷了頑固不化、顛沛流離和真正的成長,他因着特殊的家庭成分,有着讓人羨慕的資本,而真正的懂得珍惜的時候卻是他失去一切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的,是珍惜。

藝術特色
  透過藝術心理學的角度,《活着》的材料與形式之間存在着內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佈置的形式克服了題材,達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情感的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淨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

餘華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敘事風格——零度介入的方式來展現《活着》的悲劇美。作者可以排除主體對苦難人生作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像站在“非人間的立場”,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的苦難。客觀中立的敘事立場、溫情深沉的情感基調在文字中的運用,使得《活着》成爲餘華的風格的轉型標誌。

小說運用象徵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徵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會遭遇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而白髮人將黑髮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說中可以看到。藝術的真實會讓人相信世間不但有過活生生的福貴,而且將來還會有很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4kp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