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大汶口山西會館介紹 遺址組成部分

大汶口山西會館介紹 遺址組成部分

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在山東,因此在山東有很多的大汶口文化的古蹟,當然也有大汶口文化的博物館與主題公園。山西會館也是大汶口文化的一種遺址。本期的大汶口文化爲你介紹山西會館簡介。

遺址組成部分:大汶口山西會館介紹

大汶口山西會館簡介
  山西會館,座落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駐地西南門裏路西,爲大汶口鎮着名名勝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山西會館整體座西朝東,分南北兩院,北爲關帝廟,南爲戲樓院,總面積2283平方米。

據修山西會館碑文記載,該館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關帝廟基礎上擴建而成。明清時期,晉商遍佈全國,大汶口鎮也是商業重鎮,“古石橋”又是大汶河的咽喉地段,作爲會經商的山西人看好這個黃金地段,在此設定辦事處,招待山西過往客商,或兌換銀票,極大地方便了山西商人,在山西人經商的同時,也繁榮了大汶口鎮的經濟。因修廟、建戲樓全由山西商人出資,建成後作爲山西同鄉聚會和接待過往的山西官員、商賈(gu)、老鄉之所而定名爲“山西會館”。該古蹟在“文化的大革命”中遭到破壞,造成大殿等主體建築坍塌,其他建築也均已殘破不堪。

大汶口山西會館介紹
  “晉商”作爲中國曾經最活躍、最富有的商人集團之一,會隨着其事業的發展向中國各地擴展,使得中國遍地可見山西會館。大汶口作爲汶河沿岸最重要的商埠之一,自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山西商人,“山西會館”隨之而來。

大汶口山西會館,據考是由山西人出資,聚集宗派勢力,舉行聚會、祀奉鄉賢、唱戲、祝壽、婚禮等活動的場所,也是接待過往的山西官員、商賈、老鄉之所,故定名爲“山西會館”。

大汶口山西會館位於大汶河古石橋北橋頭,大汶口鎮南門街南首路西,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西朝東,佈局分南、北兩院,總佔地面積2283平方米。

南院爲戲樓院,佔地面積1540.5平方米,坐南朝北,能容納數千人看戲,現僅存戲樓臺,四柱三間。北院爲關帝廟,有東、西廂房,佔地面積742.54平方米,坐北朝南,廟門居中朝南,山平門式樣。進廟門有一過廳,過廳四壁高懸匾額“浩然正氣”、“至大正剛”、“刀侔孔筆”等等。

遺址組成部分:大汶口山西會館介紹 第2張

過廳東有鐘樓,西有鼓樓。穿過過廳即是關帝大殿,大殿門外右側,有一刀架,上插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鐵製,重300餘斤。大殿內神臺上塑關公神像,面南端坐,兩米高。神臺前供桌兩邊左右有周倉、關平神像侍立。大殿東西建有配殿,東殿供財神爺,西殿供火神爺,建築極其宏敞規整。

山西會館始建年代無考,據《重修廟記》載:大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汶口山西會館)重修;又據《重修關帝君廟記》載: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此碑文記載了關夫子聖德和因地隘制狹,廟貌殘破,由會首李桂蟾、李義興、張太來等人約會積財,鳩式重修的情況;另據《關帝廟置地建戲樓志》碑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地建戲樓、廣廟基。

這說明山西會館分兩期工程建成:一期建關聖帝廟,二期建戲樓。垣牆、東西門修建後,纔將關帝廟、戲樓合爲一個整體。鼎盛時期,汶口神會是汶口附近地區百姓、商賈的盛會,會期爲6至8天,趕會的人們,小推車、二把手車,偶爾見到一兩輛洋車(自行車),可謂人山人海。

汶口神會上,請火神、龍王儀式尤其隆重。旗牌傘扇,全付執事,鳴鑼開道,吹鼓手吹打,兩列紳士捧香,道士引領供桌,上有神龕,內有火神、龍王牌位,浩浩蕩蕩,進山西會館,並磕頭跪拜,燒紙、燒香,鞭炮齊鳴。會上會演出萊蕪梆子大戲,上午、下午兩次開箱,各種雜耍戲法,應有盡有,各項物資交流源源不斷,各種菜式飯食花樣百出,襯托出汶口商埠的一片繁忙景象。

新中國成立前,山西會館曾改爲“泰安縣第八區區立完全小學”。新中國成立後先改爲鹽業公司,後改爲供銷社倉庫。“文革”中遭到破壞,又加之年久失修,現已殘破不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2xy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