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器樂藝術代表體裁的宜昌絲竹

器樂藝術代表體裁的宜昌絲竹

自從我們的先民探索出禮樂,之後,演奏這一個藝術形式就廣泛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湖北宜昌民間就獨有着傳統樂器宜昌絲竹,廣泛使用在,吉慶節日等等的喜事場合。在湖北文化中具有悠久歷史。

器樂藝術代表體裁的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是在湖北民間器樂分類中唯宜昌獨有的器樂類別,它是以“絲竹”爲主奏樂器演奏曲牌,與打擊樂合成的一種器樂藝術品種,故宜昌絲竹亦稱“細樂”,宜昌細樂以其演奏效果上的細膩、婉轉、吉祥、典雅而被廣泛用於民間吉慶、盛典等各種紅事場合。

“絲”與“竹”是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絃樂器,竹則指的是竹製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竹製吹奏樂器與絃樂器合奏,演奏風格細緻、多表現優美抒情、輕快活潑的情趣。在傳統民族器樂中,絲竹樂與絃索樂是有區分的。絃索是純由彈絃樂器合奏,樂隊組合中無竹製管樂器。

宜昌絲竹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傳統,傳承至今已近二百年,歷經七代樂人。北宋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對當地民風民俗作了“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的描述;着名文學家蘇軾也留有“廟前行人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的詩句。據清《東湖縣誌》(今夷陵區)載,宜昌風俗一般在“元宵張燈……鼓樂笙簫,遍遊街市”。

宜昌絲竹現有六十餘首樂曲。常見曲目有《水龍吟》、《戲球》、《小起堂》、《小開門》、《客喪》等。它透過融進本地民歌和外來民歌,融進原始戲曲曲牌形成原始器樂曲,進而演化成單曲牌體即絲竹器樂曲,最終進化成聯曲牌體,形成現今的風格。曲牌的運用講究結構性完整,將“堂詞”(二流絲竹曲牌)有規律地混合運用,樂器的運用也頗多變化,每首曲牌均可由一種及幾種樂器演奏。

宜昌絲竹的樂班或8人或4人。8人班主要用於紅喜事類,建制運用是打擊樂2人,絲絃2人,彈撥2人,竹笛、竹蕭2人;四人班的應用爲鼓手4人,笛和蕭一人,彈撥1人,絃樂1人。所用樂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蕭,大堂邊鼓、花鼓、恆鑼、馬鑼、小鑼等。

宜昌絲竹以五聲音階的旋律占主導地位,有個別曲牌出現偏音,多作爲過渡音在旋律中一帶而過,也有個別曲牌出現“徵”音徵降的現象。宜昌絲竹以其風格獨特而被列爲我省獨樹一幟的器樂藝術品種。

宜昌絲竹在民間長期演奏於婚喪嫁娶和民俗活動之中,主奏樂器爲絲絃和竹管。該樂種的曲牌有明顯的絲竹曲牌特點,有以“一曲生五曲、五麴生七調”的曲牌派生法,同時還以起調畢曲音構成主導樂句貫穿全曲。宜昌絲竹曲調優美,表現細膩,加上打擊樂輕敲細打,往往給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則較爲華麗,板式也較爲規範,曲牌、小調與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風格。

宜昌絲竹因傳承的斷層和藝人的老齡化使之走到消亡的邊緣,亟待搶救保護。總結、研究宜昌絲竹的聯曲規律與樂曲派生技法,對拓展民族音樂創作、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03l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