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江南絲竹 上海傳統樂器的“活化石”

江南絲竹 上海傳統樂器的“活化石”

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傳承了各種民族文化,而絲竹則是漢族傳統民族樂器和竹製管樂器的統稱,而江南絲竹則流行在以江南著稱的江蘇及浙江一帶。那麼,你想了解江南絲竹是怎麼來的嗎?就跟着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上海傳統樂器的“活化石”-江南絲竹

中國漢族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號稱“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流行。江南絲竹的樂隊編制一般爲7~8人,少則3~5人。江南絲竹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江南絲竹的音樂結構主要有板式變化和曲牌聯綴兩種類型,以板式變化手法最有特點。它往往以1個曲牌爲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減字的手法發展爲幾首獨立樂曲。如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演變爲5支樂曲,習稱“五代同堂”。它演變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簡到繁。

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簡樸;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動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輕快,較爲平穩;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暢,速度適中,在5曲中爲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緩。這5支樂曲既可分別獨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方向,如從第5曲《慢六板》開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簡地依次聯綴演奏。

江南絲竹旋律抒情優美,風格清新流暢。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運用,高音悠揚清遠,低音含蓄婉轉,音色醇厚圓潤,常用打音、倚音、贈音、震音、顫音等技巧潤飾旋律。二胡弓法飽滿柔和,力度變化細膩,左手慣用透音、帶音、左側音和勾音,尤以各種滑音技法,構成江南絲竹細膩清秀、明快健朗的個性。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絃和竹管樂器爲主,所以稱爲絲竹樂,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於民間。

絲竹音樂
  江南絲竹是千燈非常流行的器樂合奏形式,其創始人陶峴就是千燈人。每逢婚喪節慶,千燈人都要用此或增加喜慶氣氛,或致以對親人的哀思。江南絲竹以絲絃樂器和竹管樂器爲基本編制,其中有二胡、琵琶、揚琴、三絃、笛、笙、簫等,還有一些打擊樂器如鼓、板等。編制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合奏時,每件樂器既富鮮明個性又互相和諧,手法常用加花變奏。風格優雅華麗,曲調流暢委婉。反映出江南人勤勞樸實,細緻含蓄的性格特色。千燈的絲竹隊非常普遍。民間有衆多絲竹班,服務於婚喪節慶。鎮上組織了秦峯絲竹隊,設有排練室、樂器陳列室等,12名成員主要來自文廣站、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每天在絲竹館內爲遊客進行演出。

江南絲竹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絃、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而得名。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

音樂特徵
  江南絲竹的最大特點就是演奏風格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很有特點。樂曲多來自於漢族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活動的風俗音樂,有的是長期流傳於漢族民間的古典曲牌。

藝術魅力
  江南絲竹傳統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手法,並逐步形成"小、細、輕、雅"的風格特色。這種技法和風格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謙讓、協調創新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絲竹樂來自民間,植根民間,簡便易行,適宜推廣,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江南絲竹曲目豐富,傳統樂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雲慶》等。聶耳曾改《倒八板》爲《金蛇狂舞》,很快風靡全國;劉天華改編創作的《變體新水令》也早已成爲樂壇名曲,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能你也喜歡:
  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廈門南音
  別具一格的廈門中秋節的習俗
  獨具特色的廈門端午節龍舟賽
  “多才多藝”的廈門功夫茶文化

上海傳統樂器的“活化石”-江南絲竹 第2張

歷史沿革
  關於江南絲竹的歷史溯源,是在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爲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崑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爲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崑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曆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絃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着廣泛的羣衆基礎,後正式定名爲江南絲竹。

在清咸豐庚申年(1860)《祕傳鞠氏琵琶譜》的手抄本中已載有《四合》一曲(據說此版本問世時間還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據研究,《四合》這一套曲自成一系,現在流行的江南絲竹八大麴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雲慶》都與它有不少曲調聯繫。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圓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附有《虞舜薰風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這些曲譜與江南絲竹中相關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已在民間流行。

1911年後,絲竹樂逐漸以上海爲中心,並組織了許多演奏團體,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鈞天社”等。上海江南絲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絲竹班”(上海郊縣有稱清音班。所謂清客串系人們在業餘之暇奏絲弄竹以自娛娛人。參加者來自社會各階層中的絲竹樂愛好者。“絲竹班”分散在上海郊縣,常在婚喪喜慶等場合中演出。

 曲式結構
  一、基本曲調的變奏,如《中花六板》、《慢六板》、《歡樂歌》、《雲慶》;

二、類似西洋音樂迴旋曲式的循環式結構,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聯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以上這幾個曲子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頗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八大麴。在1939年間,絲竹家在上海新世界遊樂場內設“絲竹遊藝”,將上述八曲分別寫於八塊牌子上,絲竹愛好者可從中任意選曲上臺演奏,“絲竹八大麴“稱謂則始於此。

演奏江南絲竹的組織有"清客串"和"絲竹班"兩種。"清客串"爲市民自娛性組織,演奏地點多在茶館、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細膩的加花手法,風格淡雅秀麗。除親友婚喪場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參加民間婚、喪、喜、慶的演奏活動。"絲竹班"爲民間職業性音樂組織,在農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風格粗獷樸實,氣氛比鉸熱烈。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比較靈活,它以二胡、笛子爲兩件主要樂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彈絃樂器有小三絃、琵琶、揚琴;管樂器還有簫、笙;打擊樂器有鼓、板、木魚、碰鈴等,上海郊區農民樂隊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擊樂器。江南絲竹著名的八首樂曲是《歡樂歌》、《雲慶》、《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鷓鴣飛》、《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槳》等樂曲亦常演奏。

可能你也喜歡:
  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種“河北評劇”
  河北漢族地方戲之一的哈哈腔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

上海傳統樂器的“活化石”-江南絲竹 第3張

江南絲竹樂曲其結構除民間一般常見的曲牌聯綴、循環、變奏的特點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變奏所形成的結構特點。這種特點所形成的一曲多變,構成絲竹樂中一簇一簇圍繞母曲的套曲。如《老三六》、可衍變爲《中板三六》(簡稱《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變爲《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稱《五代同堂》)。這些樂曲既可分別獨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簡、由漫至快的順序演奏。以《老六板》爲例:其演奏順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緩);《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暢);《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輕快平穩);《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動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簡樸)。當板腔變奏應用於一首樂曲時,對比效果比較強烈。

江南絲竹樂合奏在突出主要樂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則下,其它樂器靈活自如地、依據一定的規律特點相互對比烘托,默契協調,獲得獨特的韻味。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控制應用,音色圓韻飽滿。高音清遠含蓄,低音悠揚婉轉。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墊音、打音、倚音、顫晉、氣顫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豐滿柔和,連綿不斷,力度變化非常細膩,左手傳統演奏習用一個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裝飾音、左側音、墊指滑音等。

演奏江南絲竹的著名音樂家有周惠、金祖禮、陳重、項祖英、林石城等。

 樂隊組合
  “絲”——二胡、中胡、琵琶、三絃、揚琴、秦琴等;

“竹”——笛、簫、笙;

其它——板、板鼓、碰鈴。

在上海郊縣的絲竹樂隊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寶貴遺產
  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漢族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羣衆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傑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江南絲竹班社均自行解散。至今,70歲以上的老藝人已相繼離世,後繼乏人,加上傳統曲目傳譜很少,江南絲竹日漸瀕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可能你也喜歡:
  柔美的河北井陘拉花文化
  上海本土藝術文化:浦東說書
  獨具魅力的重慶梁平年畫
  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vq5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