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二十四節氣 >

冬角 深圳冬至吃什麼

冬角 深圳冬至吃什麼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節氣之一,每年12月21日—23日之間到來。在深圳民間有“過冬食茶餜”的說法,所謂“茶餜”,一般就是“冬角”,是當地冬至節前後的傳統小食,那麼就讓老黃曆爲你介紹,深圳冬至前後吃冬角的習俗。

深圳冬至吃什麼 冬角

“冬角”,是深圳民間“冬至節”前後的傳統小食。“冬角”小食的外形類似餃子,但比餃子大;深圳當地人把這種帶尖角形狀的食物統稱“角仔”,比如“冬角”、“艾角”、“油角”、“粉角”和“豆腐角”等。“冬角”這種風味獨特的小點心,只流行西鄉、南頭一帶,其他村鎮不見有做有賣。

“過冬食茶餜”是深圳民間的一個習俗。“茶餜”一般有鹹吃、甜吃和鹹香3種。鹹吃的冬角和鹹香的冬角,外面的粉皮都是一樣的,具體的區別在於冬角里的餡料食材和味道不一樣。南頭、西鄉的廣府人做的“冬角”,角餡主要是蘿蔔絲。諺雲“冬吃蘿蔔夏吃薑”。冬至前後收穫的蘿蔔,特別是經過“霜打”後的蘿蔔,最爲鮮嫩甘甜,又非常有營養。

人們在秋收過後,新谷上場,用剛收割的秈米和按比例的糯米,混合泡浸,晾乾,舂成米粉,加上水、豬油和雞蛋搓揉成粉皮,再將蘿蔔絲、豬肉、蝦米、冬菇、火腿、蔥花、芹菜、鹽等炒熟,瀝乾汁水,做成冬角的餡料,然後把餡料包進薄圓形的粉皮裏,捏成餃子形狀的“角仔”,最後用蕉葉墊着蒸熟,便是美味的鹹吃“冬角”。剛出鑊的冬角,皮薄、餡香、汁多,營養、健康。

“冬角”傳統做法是隔水蒸熟,不像“油角”那樣油炸,所以叫“蒸冬角”。

鹹香的“冬角”,鹹甜兼備,別具風味。它的特色不是蘿蔔絲餡,而是眉豆餡。具體做法是將眉豆先煮綿爛,變成眉豆蓉,加適量的鹽和糖,做成半鹹半甜的餡料,然後將這些餡料包進粉皮裏,捏成餃子狀,墊上蕉葉蒸熟,就成了“鹹香眉豆冬角”。鹹香冬角,鹹甜適中,綿滑可口,除自家品嚐外,還是饋贈親友的應節禮品。

鹹食或鹹香冬角,只有廣府人做,而且只有南山區、寶安區部分地域的廣府人做,福永、沙井、鬆崗、公明、光明的廣府人沒有做這種小食。

龍崗、坪山、坪地、坑梓和葵涌的客家人不做“冬角”卻做“艾角”。“艾角”的做法大體與“冬角”差不多,只不過是包裹餡料的粉皮,先取本地野生艾草,去根鬚除老葉,洗淨用水煮後用竹筲箕背擦磨,製成食用艾。之後,混合粘米粉做成粉皮,包裹上炒熟了的蘿蔔絲、肉粒、蝦米、蔥芹等,用蕉葉剪成一塊塊墊着蒸熟,即可食用。

這裏的客家人除了做“艾角”外,還跟石巖、龍華、觀瀾、布吉、沙灣、橫崗的客家人一樣,做“蘿蔔粄”。“蘿蔔粄”的材料和做法與“冬角”、“艾角”差別不大,區別在於外形上,冬角、艾角的形狀是餃子型,蘿蔔粄的外形是肉包子型。

蘿蔔粄的餡料除了以炒熟的蘿蔔絲、蝦米、肉粒、蔥芹以外,還加上豬油渣和胡椒粉,豬油渣的油香滲入蘿蔔絲裏,加上胡椒粉帶出的微微辛辣,讓蘿蔔粄吃起來口味特佳。

剛剛蒸出來的蘿蔔粄,熱氣騰騰,非常好吃。當地農家有個鄉俗,村民聽說誰家蒸蘿蔔粄茶果,聞到香味就自動找上門,老早站在鍋竈邊“等吃”。只要蘿蔔粄一蒸熟,鍋蓋一揭開,馬上有好幾雙手伸向蒸籠裏,不怕燙手,不怕燙嘴,拿到蘿蔔粄便窸窸窣窣地吃將起來。

說句毫不誇張的話,儘管邊做邊蒸的人再手腳麻利,做的還是不夠吃的快,因爲能吃的人一口氣能吃一“寮(蒸籠屜)”。要知道,“一寮”足有二三十個蘿蔔包子喲。吃的人開心,做的人也很開心。

熱心深圳當地民俗研究的人士認爲,冬角、艾角這種民間小食,無疑是中國傳統的“冬至餛飩”的演變。冬至節食餛飩在北方由來已久。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雲:“預冬日爲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

由此可見,無論蘿蔔粄抑或冬角、艾角,都是從北方輾轉遷徙來的深圳原住民,巧妙地運用本地的大米、蘿蔔等食材,把北方的餛飩(餃子)進行創意發展,既爲人們的舌尖增添新的味道和花樣,又豐富了民間節俗的飲食文化。

標籤: 冬至 冬角 深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jieqi/jkl0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