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看風水 >開運化煞 >

崇聖寺三塔的風水詳解 大理皇族的輝煌體現

崇聖寺三塔的風水詳解 大理皇族的輝煌體現

大理崇聖寺是大理皇族的輝煌體現,也是皇室地位的象徵,在金庸筆下,也有它的身影,被稱爲“天龍寺”。都知道皇族,最講究風水,那麼崇聖寺三塔的風水如何?本期的建築風水帶你瞭解。

大理皇族的輝煌體現:崇聖寺三塔的風水詳解

還想要了解》》黃帝陵風水格局解說

崇聖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於雲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

崇聖寺以寺中三塔聞名於世,又稱“大理三塔”;是中國着名的佛塔之一,一九六一年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似三支巨筆,把古城點綴得更加壯麗,使蒼洱風光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歷來都是大理的象徵。是舊時崇聖寺(即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所云“天龍寺”)前的建築,今古剎無存,唯此三塔依然鼎足矗立。三塔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也是在國內享有盛名的塔羣。

崇聖寺的壯觀廟宇在清咸豐年間燒燬,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一九六一年第一批公佈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南詔野史》、《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年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公元八三四至八四○年),寺基方七裏,有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耗銅四萬零五百九十斤,費工七十萬零八千餘。

崇聖寺於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大理縣稿》記載∶崇聖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岑峯下。其方七裏,週三百餘畝,寺有雨銅觀音像,高二丈四尺,統計爲佛一萬一千四百,爲屋八百九十一間,丙辰之變盡毀,惟三塔巋然尚存。說明其規模宏大。其中的蒼山勝概樓大型建築,明代《雲南通》載∶蒼山勝概樓,在府城西北三裏崇聖寺,創自唐貞觀年間,上懸鴻鍾,唐鹹通間鑄,亦說明唐代南詔國時期,大理建築水平已相當高。

宋代大理國時期,國王信奉佛教,崇聖寺香火更旺;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曾有九位不愛江山不戀俗世到崇聖寺出家爲僧,公元一○五六年,緬甸國王曾兩次來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在崇聖寺,寺中以玉佛相贈,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載∶是寺在第十峯(蒼山十九峯之一)下,唐開元中建,如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六層,故今名三塔。塔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出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峙樓中有鍾,其聲聞可八十里,樓後爲正殿,其後爲雨銅觀音殿。

大理皇族的輝煌體現:崇聖寺三塔的風水詳解 第2張

還想要了解》》建築風水學十大新要素

崇聖寺三塔爲一組前(東)一後(西)二,呈三足鼎立的塔羣。主塔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又叫千尋塔,始建於唐代,高六十九。一三米,十六層,爲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其塔基前有永鎮山川四個大字,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爲明代沐世階所書。除疊澀之外,塔身全部塗飾成白色。每層的正背兩面中央開券龕,安放一尊白色大理石佛像,另外相對的兩面開窗洞,使塔內得到光線的照射,同時便於空氣的流通。塔的底層高約十三米,西面設塔門,循梯而上,可以到達塔的頂層。

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七十米。崇聖寺屬於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

分立在主塔稍後的南、北兩座小塔建於宋代,爲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磚塔,

崇聖寺十級均高四十二。一九米,外觀裝飾成樓閣式。兩塔身均塗飾一層白色泥皮,除了兩層、八層開券龕,供有石佛像以外,其餘各層塑瑞雲、蓮花、寶瓶等。兩塔頂端各有三蘋銅質葫蘆作裝飾。

一千多年來,三塔經歷風雨剝蝕和多次強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明朝時的公元一零五六年農曆五月六日大理髮生大地震,史籍載城廓人廬盡圮,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複合,安然無瑩。後面兩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爲奇觀,而崇聖寺被震毀,十分可惜。

崇聖寺座範在雪峯鳳凰山南麓,創建於唐朝鹹通十一年(870年),它的開山祖師是唐代高僧義存禪師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爲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爲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爲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爲勝行。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裏,房屋800多間,佛1萬多,耗銅4萬多斤,費工70多萬人。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爲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鬆參天。其崇聖寺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爲正殿,正殿後爲“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爲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歷來爲人所樂道。雨銅觀音,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爲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鍾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毀於清咸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釐米,極爲珍貴。這是迄今爲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爲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爲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祕面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see/huasha/p1n8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