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姓氏名人 >

字伯言、中國清代散文家 梅曾亮簡介

字伯言、中國清代散文家 梅曾亮簡介

解讀百家姓梅姓名人。梅曾亮人物簡介,字伯言、中國清代散文家。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國大陸姓氏排名第136位,人口以安徽、雲南、浙江、江西、江蘇、河南等地較多。

梅曾亮簡介 字伯言、中國清代散文家

梅姓名人: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中國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梅曾亮少喜駢文,與同邑管同交好,轉攻古文。姚鼐主講鐘山書院,二人俱出其門。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師20餘年,承姚鼐餘勢,文名頗盛,治古文者多從之問義法,有繼主文壇之勢。

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梅曾亮(1786-1856),原名曾蔭,字伯言,又字葛君,江蘇上元(今南京)人,祖籍安徽宣城,曾祖時移籍江蘇。他生長於一個頗有文化氛圍的詩書家庭,其祖輩爲著名數學家梅文鼎,其父梅衝,飽學詩書,嘉慶五年(1800)中舉。

母親侯芝親自改訂過彈詞《再生緣》,因此他從幼年時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少時工駢文”,年輕時以詩文見長,所交管同、方東樹、姚椿、毛嶽生等,皆文學之士。

18歲時拜姚鼐爲師。“姚鼐主講鐘山書院,曾亮與邑人管同俱出其門,兩人交最篤,同肆爲古文,鼐稱之不容口,名大起”。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中舉。

道光二年(1822)中進士,以知縣銜分派貴州,因父母年老,未去赴任,於次年告病繳照。

此後數年,曾入安徽巡撫鄧廷楨與江蘇巡撫陶澍之幕,然都歷時不久。

道光十二年,他再次人京。

十四年授戶部郎中官,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去官回鄉,在京師度過了近二十年的官宦生涯。

梅曾亮自稱:“曾亮居京師二十年,靜觀人事,於消息之理,稍有所悟,久無復進取之志,雖強名官,直一逆旅客耳。”以至他發出“我寄閒官十九年”,“故人憐我久京華,宦味誰知薄似紗”的感嘆。終於在道光二十九年,告別京城朋友,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

辭官歸裏

梅曾亮在道光末年、咸豐初年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咸豐三年(1853),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佔南京,梅曾亮輾轉避亂於王墅村,後“曾亮依河督楊以增”。咸豐六年卒於清江,年71歲。著有《柏梘山房文集》、《詩集》、《文續集》、《詩續集》、《駢體文》等,另編有《古文詞略》二十四卷。

梅曾亮生活的時代,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已經暴露,國內、國際矛盾日益激化。他身處動盪不安的政治形勢之中,與姚瑩等其他桐城派作家一樣,仍然維護封建禮教和統治,心繫國家安危,表現出對國事與現實極度關心的熱情。

救時濟世爲己任

他主張讀書人要以救時濟世爲己任。他在《上汪尚書書》中寫到:“曾亮自少好觀古人之文詞,及書契以來治亂要最之歸,立法取捨之辨,以爲士之生於世者,不可苟然而生,上之則佐天子宰制萬物,役使羣動,次之則如漢董仲舒、唐之昌黎、宋之歐陽,以昌明道術,辨析是非治亂爲己任。其待時而行者,蓋難幾矣,其不待時而可言者,雖不能逮而竊有斯志。”他認爲那些仕途暢達的人,有其位當應行其志,要以佐君濟世爲己任。那些才學高超,仕途阻塞,升遷無望的人,不要灰心喪氣,要以“昌明道術,辨析是非治亂爲己任”,這樣才能真正有益於世。他在《復鄒鬆友書》中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智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上者立功業,其次垂文章於將來,有自見於沒世之心,則不必當吾世而盡如吾意也。”倡導仕人,要麼立功,要麼立言,人人都要爲濟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早在鴉片戰爭以前,他就寫下了《士說》、《民論》、《刑論》、《臣事論》等政論作品,揭露和批評官場及某些政事的弊病。他說:“天下之患,非事勢之盤根錯節之爲患也,非法令不素具之爲患也,非財不足之爲患世。居官者,有不事事之心,而以其位爲寄,汲汲然去之,是之爲大患。”主張“法之加必自貴者始”,“任重而責之者厚”,“任輕而法之加者薄”,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敗,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在《上方尚書書》、《上汪尚書書》、《復汪尚書書》等文中,他多方探討國計民生之大事,謀劃治國之道,心繫國家安危。他在《記日本國事》一文中,根據自己聽到的日本國的治國之道,比照中國社會的現狀,讚歎日本政治“階級少,則事權一,胥吏去,則上下通”,旨在抨擊中國社會官多級多,層層專權,相互掣肘,不辦實事,人浮於事的不良社會風氣。鴉片戰爭爆發後,他更是表現出一腔愛國熱情,爲抗擊外國侵略者、鼓舞官民士氣而奔走吶喊。在《上某公書》中,他積極支援抗擊英國帝國主義侵略。在寫《王剛節公家傳》、《正氣閣記》等文中,謳歌抗擊侵略者的英勇事蹟,悼念英勇抗敵的陣亡將士。在《與陸立夫書》中,他總結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歷次失敗的教訓,提出誘敵登陸以揚我之長、制敵之短的克敵制勝的戰術。在《徐柳臣五十壽序》中,他指出中國在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是“中國非兵不多,糧不贏,患氣不振”。上述這些都表現出他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也是他學術思想和文學思想形成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xingshimingren/82v7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