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南雄珠璣巷廣府 陳姓遷徙與分佈

南雄珠璣巷廣府 陳姓遷徙與分佈

  探究陳姓遷徙與分佈歷程,廣東南雄珠璣巷廣府陳姓的遷徙與分佈,這是一個讓毛主席神往不已的人物。在我們國家,陳姓是大姓,有七千多萬的人口數量位居全國第五位。在百家姓中排名也非常靠前,並且在海外的五千多萬的華人當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遷徙與分佈:南雄珠璣巷廣府
  珠璣古巷,地處嶺南與中原南北通衢的古道上。在秦漢之時,大庾嶺道設有橫浦關,通嶺南。東漢建安八年(203年)設交州。建安二十二年交州治自廣信移番禺。東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設交、廣二州。東吳甘露元年(265年)設始興郡①,治曲江。從此粵北作爲嶺南與中原的陸路溝通日益重要。西晉末“永嘉之亂”,中原和江南流民逾嶺入粵頗多。至唐代大庾嶺路北上交通更爲通暢。在嶺南南雄這一中轉重鎮,展示出一幕幕北人南遷的故事,由此誕生了珠璣巷,一個令廣府民系各姓難以忘懷遷徙情思。

  珠璣巷,位於韶關市南雄縣珠璣鎮,珠璣巷南距南雄城9公里,地處粵贛交通要道上,“枕楚跨粵”,自古以來是南北交通要衝,是溝通大庾嶺南北的必經之路,是中華民族拓展南疆的一箇中轉地,也是衆多廣東人祖先的發祥地。珠璣巷是一個具有1010多年曆史的古巷,得名於唐敬宗年間。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雲:“珠璣巷得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爲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曆元年(825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條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諡,因改所居爲珠璣巷。”②珠璣鎮,宋嘉定中稱沙水驛,後又改沙角巡檢司,清名沙水鎮,民國爲沙水圩。民國29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全縣劃爲2個區28個鄉,第一區均平鄉改爲珠璣鄉。以珠璣爲行政區域從此始。今名珠璣鎮,轄110多個自然村,3萬餘人口。

  廣府陳氏,是廣府民系的大支之一。廣府民系,與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是嶺南的三大民系。廣府民系分佈地區主要包括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粵中、粵西、粵西南、粵北部分和廣西南部。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有丘陵臺地、還有不少的山地,中心是明清時期稱爲廣州府的地方,因簡稱之“廣府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也叫“廣府文化”。

  陳氏來廣東的歷史悠久,據載東漢初年的經學家陳元,字長孫,廣信縣人,其父陳欽,與劉歆同精《左氏春秋》,並以此傳授王莽,自名爲《陳氏春秋》,王莽篡漢後,任厭難將軍。③陳元少傳家學,爲父訓詁,成爲這一經學派的宗師之一④。)清《香山縣誌》載,東漢有陳臨,香山(今中山)人,順帝永建間(126-131年)郡舉孝廉,官至蒼梧太守,獻帝建安(196-220年)中被徵爲廷尉⑤。《陳書?高祖紀》南朝梁時,有陳霸先曾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州之軍事,太清三年(549年)七月,陳霸先平定元景仲。後受命平定東衡州諸郡之亂,兼監始興郡。此後,由此起家,最後代樑爲陳朝武帝⑥。可以說,嶺南是陳氏的福地之一。在南雄珠璣巷氏族大遷徙中,陳姓居第三位。自北宋以來,珠璣巷陳氏族人人爲避兵燹戰亂,或避自然災害,或宦遊,或親友團聚,大批陳氏南遷,至元末明初,遷徙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的陳氏有數十支系,經過數百年的本地化,接受了廣府文化的薰陶,已發展到今天的200多萬人口,成爲廣府文化的一支大軍。現依昭穆將主要支系的外徙與分佈敘述如下:

  一、陳積中支系
  陳積中是江西省泰和縣柳溪古井巷人,娶歐陽氏,生三子:軾、軧。三房子孫遍佈贛、粵、桂大地。 陳積中長子陳軾,字彥安,舉迪功郎,遷翁源令,江右棠梨山派其後裔也。因儂智高之亂,率三子貴英、四子貴章、五子貴明、六子貴成由南雄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徙居番禺慕德里司小塘村開基。後裔分佈稟邊、雅湖、花縣鬆園朱村、仙貝、仙閣、廣東省城雙井街、清潭等地。

  陳積中次子陳軧(1004-1065年),字彥約,號八府君,宋真宗時(998-1022年)任南雄府保昌縣尉,曾講學保昌,德高望重,人們敬稱他“保昌尉”,因又號保昌公,娶曾氏,生三子:晦叔、宏叔、華叔,續吳氏,生四子:世寧、世清、世昌、世盛。陳軧任滿後,仰慕嶺南風光,要攜妻兒入粵,妻曾氏不願意,遂帶長子晦叔與次子宏叔迴歸江西泰和守護宗祀。陳軧則攜契吳氏和子往廣東番禺等地遊覽,發現番禺鳳翔(現在廣州市九佛)風土淳樸,於是安家落戶,故爲鳳翔陳氏始祖⑦。

  陳軧長子陳晦叔,四傳後陳敏,由江西老家遷東莞橋頭。生三子,長子陳昂,遷石步。三子陳昴,任龍川令,遷東莞鐵岡,再遷塘廈。陳昴生三子,長子陳九疇遷寶安。次子九思回遷江西。三子陳九德留居東莞。九德曾孫六人,分成六支派,聚居東莞等各地。

  陳軧三子陳華叔,又名世華,徙居番禺重岡,其後裔分居番禺長沙布、良田、竹料、來岡、山龍、下社、大嶺、勝洲,南海沙涌,順德大良、沙窖、甘竹、東莞北柵、川槎,增城下基、博弓等地。

  陳軧四子陳世寧,後裔分居番禺重岡、蓮塘、長庚、山龍、上社、下員岡、鳳尾、五龍岡、洙泗瀝、桔洞、回龍柏塘、墳城泮田、鍾嶺、靈山、吾塘水、貝路、邊陳等地。

  陳軧五子陳世清,徙居番禺獨石,後裔分居番禺坑口、坑窖、芳村,增城陳岡頭,龍門官田、到灘、石廈、長寧,清遠官莊等地。

  陳軧六子陳世昌,徙居東莞燕塘,其後裔分居東莞員村、石馬、龍湖頭、洙泗瀝、肖岡、龔邊,從化西塘、溉洞、西嶺、新圍、凸溪、陳屋、布郭塘、蘇坑、大塘、新龍圍,清遠上下蘆塘、永隆、滴水崖、石嶺等地。

  陳軧七子陳世盛,徙居黃田,娶吳氏,生二子:合、吉。後裔分居番禺江湖、長沙布,增城山美、下嶽裏、汾逕頭、龍門埔、陳岡頭、木棉、東埔、仙村、箕裘岡、寶田、基橋頭、南田新屋、蕉坑、修家龍、官廳、凹下、石灘、龍下岡,東莞水南、鳳涌、樟棚,清遠玉帶塘等地。世盛曾孫陳就,宋乾道九年(1173年)遷增城山美落籍。陳九孫陳文德遷仙村。陳文德六世孫陳道興元朝末年隱居大墩屯,成了番禺鳳涌陳氏始遷祖(見東莞《鳳岡陳氏族譜》))。

  二、陳文支系
  陳瑚,北宋建隆年間(960-963年)帶兵徵荊南失敗被貶,遷至福建龍溪(今漳州),生九子,第三子陳烈,烈生圭,圭生吾仁、吾義。陳吾仁生陳兆,仕爲縣令,陳吾義生賈、亮、敬。陳兆生文、紀、綱。陳兆謫官,與紀、綱被貶至西川,陳文、陳賈則與族兄弟遷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九龍井(又名九眼井)珠璣巷。陳文生二子:鼎、鼐。陳鼎爲河南太守,生萬山、鳳山,萬山生二子:輝、煒。陳輝,字登,號鳳台,宋進士,官爲諫議大夫,娶鄺氏,生四子:謨、宣、英、愷,續侯氏,生三子:潤、圖、仁。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珠璣巷發生“胡妃事件”,當時知縣唯恐朝廷追究責任,卻僞稱有賊作亂,要血洗珠璣巷。因此,各氏族避難南遷。陳輝七子偕子侄28人南遷各處,分別前兄弟相語曰:“是行也,兄弟恐難相遇同處,但逢衝則止焉,兼村名有點水者即棲焉。蓋水流萬派,在在可以逢源”(見清陳石園開平《陳氏譜序》)⑨。

  陳輝長子陳謨(1173-1242年),字世昌,舉鄉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未就,宋乾道時(1165-1173年)隱居於廣東古岡德行裏,陳謨生四子:文詵 、文振、文龍、文起。陳文詵生五子: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有信生四:長子雷秀徙居陽江洛洞;次子雷振徙居海宴大坑竹圓,其後裔有分居橋路岡者;三子雷得徙居新會沙堆;四子雷鳴徙居廣海古隆。陳文振生一子陳有德,於元大德時(1297-1307年)遷新寧衝泮。再傳五世至陳迪明,於明宣德間(1426-1435年)遷開平潭碧,爲潭碧開基之祖。陳文龍生三子:天倫、天覺、天敘。陳天倫子孫居陵岡,陳天覺,又名元英,號香叟,徙居香山(今中山)縣庫充鄉岡背、水塘頭;陳天敘後裔居香山(中山)城北門外仁厚坊、老鴉岡、古鶴等地。陳文起生四子,長子仲典與次子仲誥徙居順德熹涌;三子仲訓與四子仲真徙居東莞茶園(民國《順德熹涌鄉紫光堂陳氏族譜》)⑩

  陳輝次子陳宣,諱猷,號南喬,宋進士,開基新會下峒(現鶴山共和鎮霞洞),爲一世始祖,生三子龍閣、鳳閣、麟閣。長子陳龍閣,諱道,字孟考,宋諫議大夫,分居新會潮蓮鄉、芝山、巷頭等地。二子陳鳳閣,諱巧,字仲義,號景夷,壽128歲(1242-1369年),住新會石頭村,五世至天祥(又名從善)遷徙居新寧矬峒都上閣堡東山里(今台山上閣東山里)開基,成爲斗山墩頭、六村陳氏始祖。傳至九世陳元康徙居新寧朗美。十三世陳家柄徙居山頂墩頭,陳家瑩遷開平潭壁村。十九世鼎、鼐、謨、興、壯五兄弟往陽江報村開基(台山墩頭《陳氏族譜》)11。另一支九世祖陳慎始遷香山縣婆石村(《南雄珠璣巷南遷氏族譜、志選集?香山縣誌?隆鎮》)12;九世祖陳封建開基新會天馬,此外尚有遷往開平魁崗(見《開平鄉土志?氏族》)13、斗門等地。三子陳麟閣,字季慈,分居東莞茶園造靛村。

  陳輝三子陳英,字世德,宋進士第,授宣議大夫,差撫外夷。陳英生法、福、壽、悟四子。陳英長子陳法,任廣西柳州知府,學法救民,滿俸榮歸,擇地名衝金而棲,生三子:長子陳金山,任提舉司職,遷居上澤。次子陳禺山,徙居新寧橫塘山腰村,後裔居南恩澆洞村、涇符頭南閘、涇竹裏北閘、白水塘、鹿頸等村。三子陳火山,徙居新寧陳沖天湖蓈。陳英次子陳福遷入新寧縣衝金村定居,後裔遷入新會縣長崗村、香山縣黃梁都麻子村,旺衝等地定居(清新會長崗村《陳氏族譜》及清新會旺衝村《陳氏族譜》)14。陳英三子陳壽居黃衝。陳英四子陳悟任福建福州府教授,居新寧鄧衝,後裔散佈在都斛麻園等地,以及赤溪衝金、衙裏(清恩平鹿頸《陳氏英翁族譜》)15。

  輝四子陳愷,字世誠,宋宣議大夫,偕眷遷入汶村,爲汶村一世祖。生四子夢熊、夢虯、夢蚪、夢鸞,族住新寧海宴汶村。除陳愷二子夢虯留居汶村以外,其餘三子均外遷。長子夢熊,娶甘氏生宗堯,遷海宴橫崗;三子夢蚪,生宗元,遷福建福州府長樂縣柱頭村,宗元於宋理宗年間(1224-1264年)進士及第,後裔居古岡州、新會文章都水東村(今新會牛灣水東村)、汶村鎮上源村。四子夢鸞,字節夫,號南來,夢鸞次子宗太,宋賜進士,拜殿中丞,生三子,長一濯,號水心,二十歲登宋度宗鹹淳庚午(1270年)科賢書第一人,任雷州教諭,遷開平三江鄉、八姓鄉等。留居汶村的二子夢虯,後裔分十房:長房逸昂、二房逸軒、三房逸連、四房逸靜、五房逸廉、六房逸清,另有洞明、默識、樂園、素良四房(台山縣汶村《汶村陳氏愷翁十世孫復新祖房之家譜》)16。

  陳輝五子陳閏,宋庠生,徙居潮洲府潮陽縣洛陽村。

  陳輝六子陳圖,宋庠生,生四子言、視、聰、動,族住清遠縣城。

  陳輝七子陳仁,宋庠生,生三子洛、篆、範。陳仁長子陳洛,號卞南,宋賜進士,歷諫議大夫、兵部主事、吏部郎中、諡文直,宋紹定三年(1230年),陳洛與一部分兄弟子侄遷居鶴山凌村,陳洛被尊爲凌村陳氏始祖,陳仁爲太高祖。陳洛子孫現居鶴山凌村13條自然村及新會產灣、大澤、蓮塘、潮蓮、大墩,新興雲瀆、布凌等地(《凌村陳氏族譜》)17。

  陳文次子陳鼐,生三子:齡山、逸山、壽山。他們的後裔分居新寧蓈美、魁岡等處。

  三、陳顯支系
  陳瑚,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鄉貢生,任徐州刺史,娶梁氏,生六子:顒、預、頡、穎、顯、顓。陳瑚五子陳顯,字德明,號南莊公,宋舉進士,仕戶部尚書,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金寇擾攘,遷居保昌(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建炎元年(1127),爲避兵燹戰亂,徙居南海泌衝郡梯雲堡扶南蘆頭村。陳顯生子陳紹基。陳紹基長子賢高,字遜志,號鬆澗徙居南海陳村。陳紹基次子陳賢賞,字孫英,號竹澗,徙居番禺水坑。陳紹基三子陳賢祿,字遜雅,號梅澗,徙居張槎岡腳。陳賢祿曾孫陳珍,諱珪峯,號君聘,由張槎岡腳徙居南海西樵大仙岡,爲大仙岡陳氏始祖。陳珍曾孫陳貴卿,諱元始,又名仙溪,字仕初,由大仙岡遷順德沙滘開基創業,爲沙滘陳氏始祖(廣東順德縣沙滘鄉的《沙滘陳氏族譜》及《順德沙滘鄉陳氏族譜》)。18陳紹基四子陳賢福,字遜曦,號菊澗,徙居張槎涌口。陳賢福長子陳象淵,諱瓊,字仲琚,徙居大富三角市。陳賢福孫陳怡寬後裔有徙居溶州者陳始蓮,諱實,字廷實,遷蓮塘開基創業,爲蓮塘始祖。

  四、陳九三支系
  陳九三,字乾翁,祖居南雄府保昌沙水村珠璣巷大井頭,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徙居南海南深村堡鳳翅岡,娶簡氏,生子益孫。益孫公,號肇翁,宋博學宏詞,誥授朝義大夫,遷居魁岡藜衝鄉,故爲魁岡藜衝陳氏始祖,娶螽氏,生二子:夢澤、夢霖。經過800多年的生生息息,其子孫綿綿,成爲當地大族(清南海《藜衝鄉陳氏宗譜》)19。

  陳朝舉,名孔碩(1134-1213年),字朝舉,號野望,爲宋學士文忠公陳襄之裔孫,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之高足。少敏悟端謹,不苟涉獵,潛心《太極圖》、《易通》、《伊洛淵源錄》諸書。淳熙間舉進士後,孝養高堂,教授後學,詔召再三,婉辭不赴,授正議大夫。因金亂,遷廣東南雄,結廬柯樹之下。南雄人爭遣子弟從遊,誨之不倦。有《喬遷集》行世。晚年立家歸德場涌口裏,建錦浪樓,以寄河海之思。里人德之。生子三:長康道,次康適,三康運。深圳寶安沙井、燕川房朝舉後裔奉他爲始遷沙井一世祖,而龍崗荷坳房奉康適爲一世祖,奉朝舉爲始祖(清荷坳陳氏《潁川陳氏上淮族譜》)20。

  陳康道,諱導,潛心理學,教育英才。好栽花,以灌園自適,累舉孝廉不就,號雲林居士。生子二:子安、子廉(遠適他鄉)。其孫陳榮宗自涌口裏遷墩頭開基;其曾孫陳友直自涌口裏遷往燕川開基;其五代孫陳彥廣自燕川遷往東莞海南柵;其七代孫陳華斌自燕川往東莞大凹村開基,陳貴斌往周山開基,陳祿斌遷往福永石橋村開基(民國《燕川陳氏族譜》)21。

  陳康適,諱世昌,號監場,生於南宋紹興年間(1160年左右),卒於淳熙十二年(1185年)。隨父輾轉落籍於南雄珠璣巷。後又隨父自南雄珠璣巷遷東莞歸德鹽場,曾任鹽場官。淳熙初年,康適往惠州府歸善縣(今惠陽縣)任鹽場官,至上淮賀村(今龍崗區橫崗街道荷坳村一帶),愛其風土之美,遂落籍於此,乃上淮賀村開基始祖,生子一:文彬,始建家拓業於上淮之賀村。現後裔數以萬計,聚居在橫崗荷坳、格坑、沙塘圍、麻地頭、黃閣坑、白灰圍,龍崗蒲蘆圍、仙人嶺、低山、車村、鬆元角、積穀田,博羅九子塔、紫金下石、東莞茶山竹邊圍、隴頭、崗頭等村,不少人移居香港和海外(民國荷坳陳《廿二傳佳萃公家譜》)22。

  陳康運,宋孝廉,朝舉之三子,涌口陳氏二世祖。聰明勤學,六經四書外,二十一史靡不窮究。雖舉孝廉,隱居不仕,晚年好吟詠。元配鍾氏孺人,生子一:子良。其曾孫陳友亮從涌口裏卜居沙井,爲沙井開基之祖。

  六、陳長桑支系
  陳長桑,字偉文,世居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因“胡妃事件”,陳長桑挈家徙居南海桑麻鄉中心村卜居,六傳至陳澹圃,於明武二十七年(1394年)遷馬齊鄉(今屬順德市)南岸洲開基立業,故爲馬齊陳氏始祖。至第八世分成兩房。至十一世有遷至新會開基的,十二、十三世有遷至海南臨高入籍的,二十世陳能傑明末清初去了安南(今越南),其後裔繁衍昌盛,遍佈南海、順德、番禺等地(順德民國《馬齊陳氏族譜》)23。

  七、陳汝優支系
  陳汝優,先祖於唐大中年間(847-859年)由江西石城縣竹園遷居南雄保昌嚴塘裏,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江州義門陳氏奉旨大分析時,分得南雄府保昌縣保昌莊,其後裔陳常,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陳常仕宋爲朝奉大夫,到廣東任鹽政,駐東莞靖康場,落籍於大寧。傳六世至陳述,因東莞鳳岡山水秀美也,遷北柵鳳崗下,遂爲北柵陳氏一世祖。陳常後裔生齒繁昌,各奔前程,星居海內外。有徙居東莞石灣、博頭、安南、金山、大平、白沙、虎門寨者;有徙居茂名、羅定、香山(中山)、中山石岐、南海、廣州市、雷州、佛山、仁化、始興、寶安、高州、福州、雲南、廣西、北京等地者;有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定居者;有喬居美國、泰國、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國者。明代陳益(?-1595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隨船到安南,兩年後,帶當地薯種在北柵試種成功,名番薯,在各地推廣(東莞北柵《鳳岡陳氏族譜》24及1987年《廣東省東莞市地名志?虎門鎮》)25。

  八、陳政支系
  陳政,號紫峯,自南雄遷居大同之祖也。於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因胡貴妃風顛走落,南雄衆懼禍及,遂結竹排順水流而下至連州江口,颶風大作漂流,散處廣州各縣。陳政隨衆人南遷,卜居佛山鳳谷坑立家創業,曾孫陳譜佑,號念峯,勤勞儉樸,家業昌隆,自鳳谷坑遷往鳳山鄉開闢新莊,娶李氏,生四子:賢甫、傑甫、明甫、漢甫,四房子孫日益昌隆,發展成當地望族。今隔岡、高家尚有舊社遺址(大同顯岡鄉《陳氏族譜》)26。

  九、陳彥清支系
  陳彥清,本徐州人,金兵南侵,其曾祖避亂居南雄,陳彥清登宋慶元二年(1206年)進士,任官福建泉州,父孔範隨任,任滿,從水路歸,經東莞,因流寇蜂起,隔絕水路,遂偶居茶山,父死葬莞城南郊黃旗山,彥清於是置田宅於茶山龍湖頭(今稱超朗陳屋)定居,今茶山超朗之龍頭、下朗之陳屋皆其後裔。(據東莞茶山鎮《陳氏燕喜堂宗譜》及1987年7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廣東省東莞市地名志?茶山鎮》)。

  十、陳慎支系
  陳慎,原籍福建延平府沙縣,曾任南雄始興縣知縣,後隱居珠璣巷,生有陳佛正、陳了翁、陳水村三兄弟,到佛山後,分成鶴園、金魚塘、水便房三大房,各自建祠開基。陳佛正,光祿寺少卿,宋鹹淳九年(1273年)遷至南海季華鄉鶴園社蔭善坊,初建祠於鶴園,後遷建於沙洛陳大塘,祠名貽燕堂,稱鶴園陳氏,後代分別建有遯庵祖孝友堂祠、東明祖衍德堂祠、節堂祖世德堂祠。二世陳有傑分支番禺陳造。九世陳秉庸遷福建。十一世陳華富遷廣西南寧。十二世藥蘭遷廣州。陳君德,字子文,號王夫,別號潁川居士,官至國子監學錄,元泰定四年(1327年)爲避兵,遷至佛山田邊坊(及金魚堂),建金魚堂講學,成爲始遷祖,金魚堂房。其後代分成了靜恆、友竹、稅壽、廷芳等房。陳水村爲水便房(清《南海金魚堂陳氏族譜》27。

  註釋:

  1、見《三國志》卷四十八《孫皓傳》。

  2、 見清屈大均着《廣東新語?地語》珠璣巷名條。

  3、 見《漢書?儒林傳》、清屈大均着《廣東新語?人語》士燮條。

  4、 見《後漢書?陳元傳》及《漢書?儒林傳》、《隋書?經籍志》。

  5、 見清乾隆《香山縣誌》卷六、光緒《香山縣誌》卷十三。

  6、 見《陳書?高祖紀》卷一。

  7、 見民國十六年(1927年)廣州鳳翔陳氏編《鳳翔陳氏譜源》。

  8、 見廣東省東莞市檔案館藏廣東東莞清同治八年(1869年)省城西湖街華文堂承印陳德心等修《鳳岡陳氏族譜》十二卷。

  9、 見清光緒十年(1884年)陳石園開平《陳氏譜序》。

  10、 見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民國三年(1914年)《順德順德熹涌鄉紫光堂陳氏族譜》。

  11、 見民國二十年(1931年)廣東臺山香港聚珍印務書樓承印墩頭村(今屬台山縣轄)《陳氏族譜》。

  12、 1994年4月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編《南雄珠璣巷南遷氏族譜、志選集 香山縣誌?隆鎮》。

  13、 見清宣統三年(1911年)張啓琛編《開平鄉土志?氏族》。

  14、 見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新會長崗村《陳氏族譜》及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新會旺衝村《陳氏族譜》。

  15、 見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增修陳姓恩平鹿頸《陳氏英翁族譜》。

  16、 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台山縣汶村民國十六年(1927年)陳熙中輯《汶村陳氏愷翁十世孫復新祖房之家譜》。

  17、 見佛山圖書館藏鶴山1996年版,新加坡陳氏編《凌村陳氏族譜》。

  18、 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廣東順德沙滘清道光二十八年(1840)《陳氏[宗親]族譜》:不分卷。及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藏民國三十八(1949年)陳仲恂、陳翕如着《順德沙滘鄉陳氏族譜》。

  19、 見佛山圖書館藏清光緒元年(1875年)版複印本南海《藜衝鄉陳氏宗譜》。

  20、 見深圳龍崗清雍正年間荷坳陳氏佚名手抄《潁川陳氏上淮族譜》。

  21、 見深圳寶安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燕川陳氏編修《燕川陳氏族譜》。

  22、 見深圳龍崗民國五年(1916年)荷坳陳氏重修《廿二傳佳萃公家譜》。

  23、 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順德杏壇鎮民國十一年(1922年)陳熾南總纂《馬齊陳氏族譜》14冊。

  24、見東莞虎門鎮北柵《鳳岡陳氏族譜》

  25、1987年7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廣東省東莞市地名志?虎門鎮》。

  26、大同顯岡鄉《陳氏族譜》,謄抄本。

  27、見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南海金魚堂陳氏族譜》: 十卷,首一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gqnk9.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專題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