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名冠三君 竇姓宗祠對聯大全:門傳四相

名冠三君 竇姓宗祠對聯大全:門傳四相

解讀百家姓竇姓。整理竇姓宗祠對聯大全:門傳四相,名冠三君。竇姓出處有五種說法,一說出自姒姓,爲夏帝少康之後,以地名爲氏;一說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竇氏,分佈在今陝西、甘肅、四川一帶。

竇姓宗祠對聯大全:門傳四相,名冠三君

四言

源自姒姓;

望居扶風。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竇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門傳四相;

名冠三君。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臣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出身於功勳貴族家庭,兄弟們都喜歡武藝,只有他愛好文史,大家都戲稱他爲“書癡”。隋文帝時曾官祕書中郎,李淵入長安任大丞相,任他爲大丞相府司錄參軍。他博學多才,通曉歷代典章,李淵建建唐朝,他參與有關檔案的起草,官內史令(宰相),深受寵信,常被召入高祖臥室長談。他侄子竇抗,字道生,是隋文帝的外甥,曾任梁州、岐州刺史及幽州總管;入唐後,官將作大將兼納言(宰相),高祖直接呼他爲兄,宮中人也都稱他爲國舅。侄孫竇德玄,爲高宗時宰相。德玄的兒子竇懷貞,中宗時官御史大夫兼檢校雍州長史,睿宗時爲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東漢扶負平陵人竇武,字遊平,長女爲桓帝皇后,桓帝死,他迎立靈帝,任大將軍,封聞喜侯,掌握朝政。與太學生聯結,並起用反對宦官的名士李膺等人。後與陳蕃等人謀劃誅殺宦官,機密泄漏,兵敗自殺。他與陳蕃、劉淑並受人敬仰,被稱爲“三君”。

清惟飲水;

利賴穿渠。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竇熾,字光成,唐初竇威的父親,有謀略。西魏時官朱衣直閣,又歷涇、原二州刺史,多有政績;入北周,官柱國大將軍,封鄧國公,進爲上柱國;隋初,官至太傅。在原州任上時,城北有泉水,他汲水自飲,說:“我在此州,應該只飲水。”下聯說唐代長安人竇琰,任北海令時,曾穿渠三十里,引水灌溉農田,當時號稱“竇公渠”。

系承少康;

源起有仍。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夏帝相之妃遭殺害時正懷孕,從竇(孔穴)逃回孃家有仍(今山東省濟寧東南),生少康,爲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其子孫以竇爲氏。

河西世澤;

章武家聲。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代河西人竇廣國,封章武侯事。

燕山五桂;

隋世六儒。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竇·禹鈞,有義方,教五子,俱登科,時稱燕山竇氏五桂。下聯典指隋·竇士榮與馬光等並授太學博士,時號六儒。

織錦夫感;

投牀後奇。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竇滔妻蘇蕙,因思夫而織迴文璇璣圖詩以寄。隋薛道衡有詩云:“織錦竇家妻。”下聯典指隋·竇毅,其次女數歲,聞其舅隋文帝受北周禪帝位,女自投牀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難。”後代嫁李淵,爲唐高祖皇后。

五言

海上神山綠;

溪邊杏樹紅。

——竇鞏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唐代詩人,元和進十竇鞏《遊仙洞》詩句聯。

六言

才俊名傳四海;

夏王威播九州。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初史官竇儼,字望之,薊州人。有文才,歷任晉、漢、周各代史官。宋初任禮部侍郎,凡祀事樂章、宗廟諡號,多由他撰定。人稱“才俊”。下聯典指隋末河北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清河人。公元618年建夏,稱夏王,都樂壽。次年遷都洛州,後爲李世民所敗。

七言

廣平子聲大學士;

張掖都尉安豐侯。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醫學家竇默,字子聲,廣平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晚年加至昭文館大學士。下聯典指東漢大臣竇融(公元前16-62),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時,任水波將軍。莽敗,他率軍歸順劉玄。後爲鉅鹿太守轉爲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改,他聯合酒泉、張掖、敦煌等五郡,割據河西。被推爲五郡大將軍。光武即位,仍歸漢,從破隗囂,封安豐侯,累進大司空。

建隆編敕垂青史;

針經指南耀禹域。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宋初時大臣竇儀,這可象,薊州人。學問淵博,歷任後漢、後擊朝官職,入宋,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事。後又爲翰林學士,加禮部尚書。曾主撰《宋刑統》、《建隆編敕》。下聯典指元代醫學家竇默,着有《針經指南》、《流注指要賦》等。

毫芒映日千重樹;

涓滴垂空萬丈泉。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唐代詩人竇叔向《青陽館望九子山》詩句聯。

織錦寄若蘭之感;

投牀見皇后之奇。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竇氏宗祠通用堂聯。

守祖宗義方教澤;

願子孫世代書香。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雲南省師宗縣淑基村竇氏宗祠聯。清初,竇氏先祖竇雲開率子由陸良遷居淑基時,可謂貧困潦倒、多災多難,盜賊與匪禍常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當他的兒子被強盜掠去賣到滿洲兵營後,他歷盡千辛萬苦才花錢贖回了兒子。竇氏族人早期的弱小與後來長時期的興旺發達,曾讓許多人在心頭留下謎團。其實,先輩曾數代世襲指揮使的竇雲及他的兒孫們,深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樣一個道理。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從唐、宋、元、明直到他們的時代,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推行了一千多年,於是,讀書求知成了他們奮發進取、興家昌業的主要措施。他們決心向那些頭頂烏紗帽、身着蟒袍的人們看齊,於是便不惜爲其子孫讀書求知而付出巨大代價,讓兒孫們沿着科舉選拔官吏這條蒼蒼茫茫的道路義無反顧地地走去,朝着廩生、貢生、舉人、進士一個個目標邁進。儘管他們心中明白,一條窄窄的科舉路上,往往面臨千軍萬馬地獨木橋的激烈競爭。於是乎,這副楹聯便遍及了竇氏族人的家家戶戶,那“環廊看桂樹,大耶用培,人耶用培,養其根、竣其實,當計十年百年”的祖訓也成了竇氏族人共用的座右銘。

十言

學士榮膺,共仰六儒佳譽;

巍科高掇,爭誇五桂馨香。

——佚名撰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學士竇士榮,爲世人所重。下聯典出宋代有竇儀、儼、侃、洅、僖五人登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6y6n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