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舌尖上的成都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成都飲食文化

一說成都,大家就會聯想到川菜。說起川菜,不可避免地要與“辣”聯繫在一起。在成都這個繁華的大城市裏,飲食文化是屬於成都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成都有各種各樣的誘人小吃,到了成都不可不去品味一番。你知道成都有哪一些好吃的嗎?下面跟着我一起了解了解成都的飲食文化吧。

舌尖上的成都飲食文化

成都位於四川在南方,所以成都人也是主要以米飯爲主食。成都可以說是美食之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成都的特色美食。最爲出名的是成都鴛鴦火鍋,鴛鴦火鍋聽到名字就會讓人好奇,實際上它是兩種湯分爲辣與不辣,用太極圖隔開,想象奇特讓能不能吃辣的人也可以坐在一起吃,十分方便。一直受到全國的好評,平常聚餐都是很好的選擇,在成都你可以吃到正宗的鴛鴦火鍋,相信會帶給你不一樣的美味。

成都的火鍋文化與巴渝一帶的火鍋頗有淵源。對於辣較有心德,講究外剛內柔,辣則剛而不壓柔,柔則香而不抑剛,所謂剛柔並重,有剛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帶辣,辣中有香,同時還有一股麻味,三種味道混合起來回味無窮,再加上銅鍋慢煮,這就是成都早先的“麻辣燙”。

川菜作爲一方風味的形成,大約遠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三國期間。那時,無論烹飪原料的取材,還是調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專業烹飪水平,均已初具菜系的雛形。到了唐代,川菜在宮廷中已小有名氣。

詩仙李白以在四川吃過的燜蒸鴨子爲藍本,用百年陳釀花雕酒、枸杞、三七等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爲“太白鴨”。川菜發展到清乾隆年間,烹調技藝已十分豐富,四川文人李調元在《函海-醒園錄》中就係統記錄了川菜的炒、滑、爆、煸、溜、熗、炸、煮、燙、煎、蒸、煨、燉等烹製方法38種之多。近代川菜崛起於清朝末年。由於戰亂,四川地區民生凋敝,清政府的“湖廣填四川”政策引入衆多能人志士。

外地官員多自帶廚師入川,各大菜系的融會貫通豐富了川菜菜系的風格;上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高等學府等機構的西遷再次促使了川菜的發展;改革開放後,四川對外輸出勞動力成爲一時潮流,大量廚師外出務工,到達外地後發揚川人不怕苦累、敢於創新的精神,將川菜與當地菜系進行交流與結合,把川菜大發展的蹤跡推向全國以至全世界。

川菜是四川飲食文化中的精髓,不過成都的小吃,則是四川飲食當中的代表。說到成都的小吃,我們要上溯到成都的解放以前。如今,在成都人面前提到成都的小吃,成都人自然就會想到總府街的“賴湯圓”、荔枝巷的“鍾水餃”、焦家巷的“馬紅薯”、洞子口的“張涼粉”、銅井巷的“素面”、九眼橋的“三合泥”等等。

成都的飲食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而今的成都小吃早已成爲了大衆化的食品,具有方便快捷、經濟實惠、質優物美、風味十足的特點。成都小吃之有名,還在於口味之豐富。成都小吃味特別多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擬的,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鹹甜、椒麻、紅油、怪味、家常、麻辣、鹹鮮、糖醋、芥末、蒜泥等十餘種,而每一種口味針對不同的品種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變化。

成都着名菜餚有八味冷碟、九色攢盒、樟茶鴨子、蔥燒乳鴿、魚香鳳爪、鍋巴肉片、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小煎雞、家常海蔘、酸辣蹄筋、抄手肉片、回鍋肉、螞蟻上樹、玉筍鴨舌、水煮牛肉、東坡肘子、粉蒸牛肉、酸菜魚、豆瓣鉗魚、鱔段粉絲、紅杏雞、跳水兔、玉米珞、鱔魚粉絲、豆湯飯、夫妻肺片、棒棒雞、怪味兔、軟燒鴨子、小籠蒸牛肉、烤紅苕、鍋魁夾滷、白家肥腸粉、雙流的兔頭、廖排骨、糖油果子、方塊油糕、珍珠圓子、粉子醪糟、湯圓、發糕、黃糕、葉兒耙、泡耙、黃耙、叮叮糖、米花糖、酸辣豆花等。

人人愛吃的麻婆豆腐也是處於成都,關於麻婆豆腐實際上還有一個典故,由於麻婆豆腐顏色鮮而且紅亮,吃起來又麻又辣,口感十分好,而且具有川菜的風味,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的所愛,在全國廣爲流傳。再有就是夫妻肺片,它是成都的最具風味的特色菜,實際上涼拌的牛肺片,由於最初製作的是一對相依爲命的夫妻,風味獨特深受大家好評,由此而得名,一直延續至今。二姐兔丁在成都是大有名氣的菜了,它的出名在於肉多而骨頭少,並且去了兔子頭,吃起來十分美味。

成都也有面食,最爲出名的就是擔擔麪,在成都算是最爲出名的小吃了,擔擔麪是手工擀制而成的麪條,煮熟之後潑上豬肉末製成的菜,香味四溢,吃起來更是好吃,現在已經發展爲全國愛吃的美食了。

龍抄手更是有它的特別之處,皮十分薄採用新鮮的肉做成,再加上雖採用的湯十分鮮美,一直深受歡迎。還有荔枝巷鍾水餃、韓包子、川北涼粉都是不可錯過的美食,千萬要記得品嚐哦!

成都人十分注意營養,雖然辣椒很熱,但是他們卻能夠讓辣椒爲他們所用,美容養顏已經是大家共同認可的了,來到這裏千萬不要害怕受不了辣,成都人更懂得如何吃辣椒。

猜你也喜歡:
  獨具一格的二夾弦藝術特點
  樸實而細膩的周姑戲
  中國十大劇種之一的潮劇
  唱腔獨特的柳琴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8w1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