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戲劇文化 >

蘇州評彈用什麼樂器 伴奏必不可少

蘇州評彈用什麼樂器 伴奏必不可少

評彈起源於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於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評彈他的樂器是什麼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們是用什麼樂器來演奏的。

伴奏必不可少:蘇州評彈用什麼樂器

蘇州彈詞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地域小,藝人多,聽衆要求不一,迫使藝人在創新書、新腔、新的表演風格等方面去作各種探索。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評彈發展史中的“後四名家”。這四名家中,三家爲彈詞藝人,他們使蘇州彈詞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制:書詞中的散文部分,用“說”來表現。

敘述和描寫故事中人物的行爲、思想和活動環境,稱爲“表”。人物語言叫“白”。書詞中以七字句爲主的韻文,用三絃、琵琶自彈自唱,相互伴奏,稱“唱”和“彈”。在故事中穿插喜劇因素,稱作“噱”。演員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語言、語調及某些動作稱“演”或“學”,也稱“做”。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爲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絃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采用醒木作爲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爲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爲“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爲一個男藝人彈撥三絃“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伴奏必不可少:蘇州評彈用什麼樂器 第2張

三絃:又稱“弦子”,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也有類似三絃的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現代三絃是在傳統三絃基礎上改進而來,大三絃分60型、80型大三絃,分別於1960年和1980年研製成功,故而得名。

三絃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爲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絃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絃等組成。多呈鏟形,是三絃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絃軸孔,三個絃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爲半圓形的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絃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

伴奏必不可少:蘇州評彈用什麼樂器 第3張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絃的共鳴箱,它是在略帶橢圓形的鼓框上兩面蒙以蟒皮而成。琴馬置於蟒皮中央。琴絃使用絲絃或鋼絲絃,從高音弦起依次爲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絃,內弦用老弦。三根琴絃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三個絃軸上。

琵琶(英文名“Lute”),被稱爲“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撥絃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最早被稱爲“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爲“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絃等列”。“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裏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結束語】蘇州彈詞的書目十分豐富,有目可稽的傳統長篇有65部,新編歷史題材172部,還有一些現代題材的新長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記錄了大量的演出本,並作錄音、錄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彈詞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xiju/84v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