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戲劇文化 >

程硯秋的故事 四大名旦中的滿族名家

程硯秋的故事 四大名旦中的滿族名家

中國的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結合中國各個戲劇之精華形成而來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而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就是在這樣艱難學習京劇,最後創立了程派,接下來的文章帶你去了解程硯秋的故事。

四大名旦中的滿族名家:程硯秋的故事

程硯秋(1904-1958),原名豔秋,字玉霜,滿族。1904年12月20日生於北京。程硯秋幼年喪父,6歲時因家貧給京劇演員榮蝶仙立契爲徒,學唱青衣,合同8年。11歲,他開始登臺演唱,13歲倒嗓,聲帶音啞。這時,榮蝶仙與上海戲院訂立一個月的合同,要程硯秋去上海演出,後在羅癭公的幫助下,與榮蝶仙解除合同,提前出師。

程硯秋14歲時,由於羅癭公的幫助,得到了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爲後來的藝術發展打下了基礎。當時羅癭公給程訂下每日課程表:上午練聲、練武功,下午學崑曲,夜間到王瑤卿家學唱京劇。京劇教育家王瑤卿教戲有個習慣,不到夜間12點以後,精神不來,王家客人又特別多,有時程硯秋接連幾夜到王家,也未必學到一點東西。但程硯秋仍然畢恭畢敬地等到天亮纔回家。他的這種兢兢業業的精神,終於感動了王瑤卿。王氏看出程硯秋真心求學,從此每夜必教他一些東西。後來,羅癭公又介紹程硯秋拜梅蘭芳爲師,從梅蘭芳的演唱中他又學到不少有益的東西。

程硯秋17歲那年,嗓音漸漸恢復,開始獨立成班,成立鳴和劇社。程硯秋聘請羅癭公爲編劇,由王瑤卿導演配唱腔。程硯秋倒嗓過後,嗓音未能全變,也沒有全倒,出現了一種立音,即所謂“腦後音”。

王瑤卿啓發和鼓勵他利用自己“腦後音”的條件,創出一種獨特的唱腔。程硯秋在傳統的青衣唱腔基礎上,吸收了各種地方戲以及外國音樂中優美的唱腔,融會貫通地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形成廣大聽衆歡迎的“程腔”。他的唱腔,能深刻表達劇中那些被壓迫婦女的思想感情,於幽咽婉轉、曲折低徊之中蘊涵着一種剛勁清新的力量

這是“程腔”最可貴的特色。程硯秋從幼年學藝受到的種種折磨,加上他生長的時代,對他的藝術觀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對黑暗勢力深惡痛絕,對受壓迫的婦女深爲同情。羅癭公根據程硯秋的藝術思想,創作出合乎其個性的劇目,他們共同創作排演了10個劇目,大部分是反映婦女在封建社會裏所遭受的壓迫和苦難,如《鴛鴦冢》、《青霜劍》等。這些劇目後來成爲程派重要劇目之一。

1925年秋,羅癭公因病去世後,金仲蓀爲程硯秋創作劇本。程硯秋與金仲蓀合作,編寫排演的《荒山淚》、《春閨夢》,表達了廣大人民反對內戰的憤激情緒和抵禦外侮的迫切願望,使程派京劇藝術達到了高峯。在《荒山淚》一劇中,程硯秋透過女主角張慧珠發出了這樣的呼聲:“我不如拼一死,向天乞請,願國家從此永久和平。”反映了民衆渴望和平安寧的願望。

除了與金仲蓀合作外,他還與翁偶虹合作,創演了《亡蜀鑑》和《鎖麟囊》等京劇名作。

四大名旦中的滿族名家:程硯秋的故事 第2張

1930年,程硯秋接觸了較多的進步人士,對國民黨政權的反動統治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1931年12月25日,他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演講中談到自己的戲劇觀時說:“一則從意義上去認識戲劇的可演不可演;二則從觀衆的感情上認識戲劇的宜演不宜演,守着這兩個原則去演劇,演劇纔不會倒壞。”程派20多個保留劇目中,大多數都具有反抗精神。

程硯秋不僅在劇目、唱腔方面卓有成就,在創造人物形象上如表情、動作、身段、特別是水袖功夫等方面,都達到精確完美、爐火純青的境界。

他喜好太極拳,經過長時間的藝術實踐,他把太極拳的進退轉運,巧妙地運用到舞臺動作上,使其表演動作更加優美。

1932年1月,程硯秋赴西歐考察德、法等國家的戲曲音樂藝術。1933年回國後,他發表《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對改革中國戲曲音樂提出一系列有見識的建議。他還與焦菊隱、金仲蓀合作,參照歐洲戲劇教育經驗,開辦了北平中國戲曲專科學校,培養了一批後起之秀。

1932年元旦,程硯秋改豔秋名爲硯秋,改字玉霜爲御霜,表明自己富於正義感,不滿舊社會的種種黑暗的鮮明態度。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雖然多次受到日僞的威脅,但程硯秋仍然拒絕爲日僞演戲。他甚至隱居到市郊青龍橋董四墓村務農,直到抗戰勝利,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

1949年初,周同志去程家探訪,未遇。程硯秋到懷仁堂演出時,周同志又到後臺慰問,使程硯秋深爲感動。是年4月,程硯秋參加第一屆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同年秋,他還作爲特邀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54年,程硯秋被選爲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0年以後,程硯秋曾到重慶、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喀什等地作巡迴演出。同時,他還對民間戲曲藝術進行調查研究。1951年4月,程硯秋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10月,經周同志親自介紹,程硯秋加入了黨。

1958年3月9日,程硯秋因心臟病在北京逝世,終年54歲。

結束語】徽劇是京劇的前身,而後又吸取了各種劇種的精華最終成爲了國粹,在這發展過程中,少不了京劇四大名單的功勞,沒有這些爲藝術獻身的人,就沒有如今的京劇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xiju/57m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