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戲劇文化 >

花鼓戲的主要特點 花鼓戲的特點

花鼓戲的主要特點 花鼓戲的特點

巴爾扎克說過:戲劇具有驚人的巧思匠心,而又一清如水。空氣在畫面流動,沒有一個人物閒着。花鼓戲由民歌而來,人們將其改編,漸漸地就成了花鼓戲。那麼花鼓戲的特點有哪些呢?本期花鼓戲文化帶你來看看。

花鼓戲的特點,花鼓戲的主要特點

花鼓戲初爲“童子裝丑旦對唱”形式,表演內容多是農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對花》、《扯筍》等。後來,演員由原來的小丑,小旦2人對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開始有了規範。

表演時,一唱衆和,以鼓擊節的打銅腔開始形成;由民歌發展起來的川調,亦具板式雛形。同時吸收湘劇中的伴奏曲牌和鑼鼓點子。繼之,演員中又增加老生、花臉兩個行當。此後,劇目逐漸增多,如《蘆林會》、《青風亭》、《山伯訪友》等等。及至行當基本齊全,聲腔體制漸趨完善,題材逐漸豐富。至此,花鼓戲作爲區境的一個主要劇種,乃逐漸發展成熟

形成與發展:益陽花鼓戲是湖南比較有名的地方劇種,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以前亦稱楚劇。

花鼓戲的“正調(單句子)”長於敘事,亦善抒情,是使用得最多的一個曲調,在其結構上有重複與其承轉合兩種形式。它爲五聲宮調式演唱哪個時演員根據唱詞,結構臨時轉調,這種唱法藝人們稱爲“敗韻”,在湖南花鼓戲系統中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由於“正調(單句子)”板式靈活,唱法變化多端,後又派生出了哀調、夢調、垛子、一字調等。

通城花鼓戲“西湖調(夾句子)”是一個敘事性較強的曲調,雖與長沙花鼓戲西湖調同宗,並且句式結構、調式相同,但由於各自強調的骨架音不同,故而行腔各異,加之不同的語言特點,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無論從廣泛與否、唱法和風格乃至給人的直接感受個實際效果等方面都是有着明顯區別的。

花鼓戲中的“琴腔”是通城花鼓戲的主體聲腔,他是在保留梁山調基本特徵的基礎上與湘東北地區的語言、民歌、風俗音樂有機融合,發展成爲具有極具特色,爲湘鄂贛毗鄰地區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聲腔。

板式結構上“琴腔”除保持單、夾句子基本形態外發展產生了“兩板半”,類似“快板”的“緊板”和類似“導板”的雙悽頭單悽頭,以及梢腔的首尾擴大變化形式。從而增加了新的節奏層次和新的板式變化。故在湖南花鼓戲系統中獨樹一幟。

結束語】戲臺是我們小時候玩耍的地方,那是我們滿滿的童年回憶。雖然那時候我們不懂戲劇是什麼,但我們被那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標籤: 花鼓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xiju/17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