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習俗活動有哪些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有着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活動,那麼在阿昌族中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裏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紮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隻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

這一天,阿昌族人還要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着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繫有銀鏈、銀鬚、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

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穀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於她經常幫助村裏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將收穫前死去。人們爲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布衣服就離開了人間而感到傷心。於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把她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

以後,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用當年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一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老婆婆死後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裏,千是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利用媳婦回孃家過撒種節的機會,交流農種物品種,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會街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爲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裏,胸前並排四個銀鈕釦,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裏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裏,雙手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着耍白象,舞青龍的隊列,敲鑼打鼓繞寨一週,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着,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着,拿着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羣衆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第2張

窩羅節
  
窩羅節是梁河地區阿昌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梁河地區的阿昌族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圍繞着“窩羅”臺方如癡如醉地跳起窩羅舞。“窩羅”臺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着兩塊約6米高的牌坊,牌坊頂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意示人類始祖遮帕麻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坊頂端繪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着皓月碧空。太陽月亮下面繪製着阿昌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示遮米麻給阿昌人民紡織的龍衣鳳裙。

節日從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爲民除害、造福人類發展到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節日期間,各民族代表隊表演節目,還舉行阿昌族的傳統體育刀舞、棍術、拳術以及對歌、春燈等活動。節日歡快隆重,熱鬧非常。

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爲主要內容。梁河、戶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進窪
  
漢語稱“關門節”,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此間還不能進行結婚嫁娶。

出窪
  
漢語稱“開門節”,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結束,恢復正常的生活。出窪要舉行盛大的集會。

燒白柴
  
農曆十二月舉行。爲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屬羣衆,晚上在佛寺附近,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換黃單
  
農曆十月,各佛寺所屬羣衆,將做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並將舊黃單取下,以示虔誠。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第3張

潑水節
  
阿昌族的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日期相同,但過法不一樣。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潑水節的開端。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採來鮮花,女的插在頭上,男的別在胸前。下午四時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彙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戶撒刀,後面幾個人跳着象腳鼓舞,浩浩蕩蕩,一路鳴槍,向山裏進發。上山後,放完鞭炮就採花(桑劍花、杜鵑花之類)。大家手拿鮮花,在山上盡情歡跳。大家跳夠了,又敲着象腳鼓回村。村裏的婦女早已準備好蘇子粑粑。當聽到採花隊伍鳴銅炮槍報信時,立刻挑選十來個姑娘端着蘇子粑粑往村外迎接。採花的男子向姑娘們獻花,姑娘們請他們吃粑粑,然後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裏,他們把採來的鮮花紮成花塔、花轎,圍着花塔和花轎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澆花水。男子敲着象腳鼓、蘆鑼、鈸鑔,扛着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在後面排成一條龍到河裏挑水澆花塔和花轎。並用清水噴灑花轎裏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腳鼓到井邊互相潑水祝福。潑水非常講究文明禮貌:男:“今天澆花水?”女:“澆給點。”男:“你的衣服象鮮花,怕給澆髒了?”女:“你一澆,我的爛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協商好後,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後衣領上澆一點清水,女的照樣澆一點還禮。從不勉強,更不互相追逐,隨心所欲的亂潑。潑水節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他們互相潑過水後,就邀約到山坡上對唱。歌詞內容豐富,天上地下,花鳥蟲魚,無所不及。如《十二屬扮花名》男:“二月裏來什麼開?花中繡出什麼來?什麼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女:“十月裏來茶花開,花中繡出酉雞來。小雞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對到夕陽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夥子看中哪個姑娘,到了深夜十二點,又到她家門口吹葫蘆蕭,姑娘若對小夥子也有好感,就把門開啟,讓小夥子進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對歌:男:“草地相連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女:“郎是細雨從天降,妹是清風就地生。”男:“結交要學長流水,莫學露珠一早晨。”女:“你我如同板栗樹,風吹雨打不運根。”

第四天晚上,小夥子相約去串村。他們剛進這個村,就被這個村彙集在一起的姑娘們請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們則到另一姑娘家去,照着來的小夥子的人數,一個殺一支雞,然後,煎、炒、煮、燉……做成八樣菜,以她們高超的烹調技術,引起小夥子們的愛慕。

到了夜裏兩點,一個碗裝一個雞頭,一個碗盛滿米酒,一雙筷子,一人一套擺上圓桌,姑娘纔去請小夥子進餐:“來串的小夥子啊,我們做了點飯菜,請去嘗一嘗。”小夥子原本是去“串”的,一來就請去睡覺,豈能睡得着!躺在牀上睜着眼睛,豎着耳朵,靜候發落!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於是裝着不好意思不開腔,姑娘們見沒動靜,再請一遍,小夥子人才齊聲說:“我們厚臉皮去吃吧!”大家起來跟着姑娘們走。

入席後,互相說些客套話,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對歌到天亮。小夥子要回村了,臨走前,把事先湊好的雞錢藏在牆縫裏或是壓在碗下,留給姑娘們去找。然後,各人拿着自己碗裏的雞頭告別姑娘……他們透過這一活動,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一會街的一項主要內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解放後,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會街集中到國慶節期間的三天中來過。盛大的封建宗教集會,變成了要白象歡慶佳節的活動。白象用木料做架,紙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裏,雙手來回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衆人繞着白象跳象腳鼓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xdd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