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彝族文化

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彝族文化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態”的婚姻發展史,是彝族人民婚姻的締結,不僅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行爲,而且與整個家族、婚親、鄰居都有關係,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播與接受的過程。其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表達了獨特的民俗情趣。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彝族的婚俗吧!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彝族婚俗中的戀愛
  彝族的戀愛是相對來說比較自由的,他們有專門的戀愛場地——姑娘房。姑娘房是專供青年談情說愛的場所,姑娘長到十六七歲時,就要離開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幹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績麻紡線、挑花繡朵。有小夥子來相會時,陪坐談天。

彝族人認爲在家中談情說愛是不禮貌的,必須在姑娘房進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裏,姑娘可以留宿來會自己的小夥子,二人同牀而睡。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見怪,無拘束。但是照彝族規矩,姑娘小夥同牀,只能動口,而決不能動手。稍有越軌,就會羣起而攻之。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餘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頭或村尾,一是方便小夥子與姑娘幽會,二是避免影響村寨中的父母和長輩。姑娘們白天回家幹活,晚上就在姑娘房裏紡線織布繡花,有的姑娘房中還會準備一些香菸、糖果、瓜子之類的零食,有小夥子來相會時,便陪坐聊天。

姑娘房中來往的小夥子越多、越熱鬧,說明姑娘的人緣好,喜歡姑娘的人多,魅力也就越大,做父母的面子也就越有光彩。彝族女人就是用這種特定的地點來選擇自己的愛情,她們視感情爲生命,把溫情獻給家庭,把歡樂留給了生活,姑娘房見證着她們浪漫的愛情故事。

彝族婚俗中的說媒
  彝族婚俗是一般有戀愛,說媒,定親,迎親,回門等幾個程序,男女青年相識和相戀後,雙方都情投意合,稱心如意,男方父母就請畢摩選一吉日,並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就爲他們舉行婚禮。

畢摩是彝族從事原始宗教和文化活動的人,相當於巫師,祭司,經師。“畢”意即誦經者,“摩”即大。畢摩有文化,掌握古彝文和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歷史和宗教等知識,可以主持村中的祭祀活動,如祭火神(火把節)、山神等,以及禳鬼治病,占卜,婚禮等。畢摩是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彝族,畢摩被視爲神靈的使者。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第2張

彝族婚俗中的定親
  彝族婚俗經過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畢摩說媒之後,就要開始定親,即制定婚約了。婚約是彝族男女青年成婚的主要程序之一,它是透過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形式,選中意中人,男女雙方有了一定感情基礎後,雙方告知父母。男方按照本民族禮儀,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說親須選雙月雙日子。

在說親過程中,女方爲了維護自己尊嚴,同時也是有目的考驗男方。總是以各種藉口,讓求婚者多求幾次,多數爲三次,方能決定婚約。待女方同意後,男方家要選擇吉日,帶着必要的禮品和拜祭女方祖先的各種用品,到女方家舉行定婚儀式,同時男方還要帶禮品到各親戚家認識新的親戚(俗稱認親)。有部分地區也分兩次,即定親、吃小酒。但大多數兩個儀式一併進行,在定婚儀式上女方家邀請親朋參加,透過該儀式認識親朋,向親朋表明家女已有婚約。不能夠再接受別人的求婚。

彝族婚俗中的迎親
  婚禮是男女雙方履行婚約的最終目的,結合需要請本民族畢摩選擇吉日。婚禮則是五花八門的,背新娘就是婚禮中的一個十分有趣的風俗,新娘出嫁時,先由媒人從樓上背下來,送到大門外交給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起,在討親隊伍的護送下一直到家。

彝家山寨,山高路遠,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浹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伴娘就在地上鋪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草蓆和毛毯,讓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過氣來,又繼續上路。新娘必須在太陽落山前揹回男家。

新娘一到,就舉行“迎親”儀式,讓新郎、新娘坐在大門前的凳子上,樂師們奏起熱烈的“迎親調”,親朋好友燃放爆竹,點起火把,祝賀新人。然後,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個舉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鋪路,新郎和伴郎隨之於後,在衆人簇擁下人洞房。“迎親”儀式一結束,就開始跳舞,歌聲合着舞步響了起來,大家通宵達旦的歡樂。這場喜事剛結束,許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對象。

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中或壩子裏,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舉行完婚禮,在婚後的第三天,女方家要派兩位新娘的親屬,一般是侄男侄女來接新娘新郎回家。新娘、新郎還需帶着喜糖、喜酒等禮品與送親的親朋一齊返回新娘家,並再拜謝父母及親戚和新娘的夥伴們,晚餐後,新娘、新郎要在當天落日之前返回男方家。

就這樣浩浩蕩蕩的,歡天喜地的舉行完了婚禮,是彝族婚俗的全部過程,同時也是彝族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傳遞了人們的信仰及祝福,希望結婚的新人們幸福長久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363q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