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細數桂林歷史文化名人

細數桂林歷史文化名人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地靈自然也孕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人。從古代的隋唐到近代的民國、抗日時期踊躍出了很多文人雅士英雄人物。將領有大名鼎鼎的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文人有大畫家徐悲鴻,他們是桂林文化的代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生平經歷吧!

細數桂林歷史文化名人

虞舜爲中國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之一的禪讓賢君,幼年喪母,對父及後母盡至孝道,用象耕田於歷山下,受盡磨難,時洪水猛獸爲害,由四嶽推舉堯帝任其攝政。他勤於政事,巡行四方,體察民情,解除民疾。堯帝去世,虞繼其位,仍諮詢於“四嶽十二州牧”,挑選賢人,於下大治,又選治水有功之禹爲繼承人。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相傳虞帝晚年曾南巡桂林,登臨虞山,視察嶺南山川形勢,死於蒼梧之野。

顏延之(384-456),字延年,著名詩人,南朝劉宋時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爲紀念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向秀、劉伶和阮咸五人,特建“五詠堂”在讀書巖旁。“七賢”中的王戎和山濤因貪戀權勢,爲顏所鄙視,故不在“五詠”之列。北宋時,四大書法名家之一的黃庭堅書錄顏延之的《五君詠》。刻碑石於龍隱巖內。是桂林石刻之珍品。

鑑真大和尚,第五次東渡失敗後,曾於天寶九年(750)從雷州半島北返途經桂林,受到官、僧的隆重歡迎並在開元寺主持授戒大典,時桂州都督馮古璞率領駐此的嶺南七十四州官人、選舉試學人等數百人,接受了菩薩戒,盛況空前。鑑真大和尚一行在此休整了一年,後下桂江,經陽朔、平樂、梧州、廣州北上。回到揚州後,終於第六次東渡成功。此爲桂林佛教史上一盛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調藍田尉。貞元十九年,爲監察御史裏行。王叔文、韋執誼用事,尤奇待宗元,擢尚書禮部員外郎。會叔文敗,貶永州司馬。宗元少精警絕倫,爲文章雄深雅健,踔厲風發,爲當時流輩所推仰。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居閒益自刻苦,其堙厄感鬱,一寓諸文,讀者爲之悲惻。元和十年,移柳州刺史。江嶺間爲進士者,走數千裏,從宗元遊,經指授者,爲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馬文毅,清初康熙十三至十七年(1674-1678)期間,吳三桂在雲貴叛亂,廣西風雲突變,守將孫延齡舉旗附應。在省城桂林的廣西巡撫馬雄鎮(馬文毅),則堅決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被叛將孫延齡執拿,馬巡撫“詈罵不屈”。後全家及幕僚被殺害在鳥金鋪。此次叛亂,先後有馬雄鎮和傅宏烈兩任廣西巡撫被叛將殺害。爲表彰忠烈千秋,立碑紀念(該碑出土於桂林火車新北站(古稱城北鳥金鋪驛站),現在桂海碑林博物館。

李秉禮(1748-1830),字敬之、號鬆圃、七鬆老人 祖籍江西臨川,寓居桂林。工詩畫。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捐刑部江蘇郎中。爲照顧老母,四十二年辭歸。四十九年(1784),大詩人袁枚重遊桂林,與之相交甚歡,有《朝陽洞題詩》等詩作,袁枚對其詩文極爲讚賞,曾雲:“鬆圃詩才清絕,不慕顯榮。”著有《韋廬詩內外集》。誥授中憲大夫,馳封光祿大夫,與父李宜民、子李宗瀚被稱爲“李氏三代紅頂子”;與父李宜民、弟李秉綬、子李宗瀚等,在清一代這享有“臨川李氏”盛譽。晚年曾在榕湖“湖西莊”建有“七鬆齋”愛舍。有神道碑在桂林象山區平山五金倉庫大院內。

岑毓英(1829-1889),字彥卿,號匡國,廣西西林人,附生。咸豐七年(1857)間,曾率“義勇軍”人滇鎮壓杜文秀領導、堅持18年的回民起義,由知縣升至巡撫。嗣後任默、閩等省巡撫、雲貴總督。中法戰起,奉命節制關外粵、楚各軍,曾創造“地營法”,擊破法軍援兵,攻克了越南山西、河內等地。後還曾代表清廷完成滇越邊境的劃界。其墓位於桂林市疊彩區堯山西南麓岑家嶺。

李濟深(1886-1959)廣西蒼梧縣大坡人,字任潮,陸軍大學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3年與第十九路軍蔡廷鍇等聯共反蔣抗日,組織“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40-1944年任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桂林辦公廳主任,上將銜。大力支援桂林抗日救亡活動和文化出版事業,保護過葉挺、廖承志等同志,並協助李克農、夏衍等安全撤離桂林,還營救過胡志明等“越盟”盟員。1948年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9年病逝北京。

細數桂林歷史文化名人 第2張

雷酒人:名鳴春,字亮工,明末江南著名儒士,常與靖江王府宗室交往,性嗜酒,每飲必醉,被稱爲“酒人”。明亡後,隱居酒壺山下,結廬而居,遍栽桃李,行醫授徒,爲人尚義,有節操,常登壺山之巔,高嘯長吟,抒懷明之情。傳說在康熙年間的一次獨飲後竟長眠不醒,後人將他葬於駱駝山北,以駱駝山岩壁爲碑。其著作《大文參》《桂林田懈志》,敘述了明宗室的內訌及清兵入桂燒殺淫掠事實,被清廷禁燬。

黃旭初(1892-1975),廣西容縣人,1914年入北京陸軍大學。1923年任“定桂軍”參謀長。北伐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6師師長,留守廣西。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漢族。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進階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1965年(74歲)從美國返回中國大陸。1969年逝世於北京。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臨桂會仙鄉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抗戰時期任軍委會副總參謀長、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解放戰爭時任國民黨國防部長、華中軍政長官等要職,上將銜。1949年飛往臺灣,1966年在臺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峯區榕湖北路榕湖飯店大門內近處有公館。

徐悲鴻(1895-1953) 我國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1935年因反對蔣介石的黑暗統治,憤然離開南京來到桂林講學和創作。李宗仁先生特在陽朔購置一座磚木結構的單進三開間平房給他作臥室、畫室以及客廳,1936年居入,居住年餘。在此,他自稱“陽朔天民”,創作了《灕江春雨》、《走豈渡》、《雞鳴不已》等名畫。

何信(1913-1938),號德漳,桂林人,畢業於廣西航空學校,留學於日本明野航校。1938年1月,擔任國民革命軍空軍第三大隊八隊上尉副隊長,赴徐州第五戰區參加魯南保衛戰。3月25日凌晨,何信與戰友駕機14架與日寇17架作戰,擊落日機7架,當返航至牧馬集上空時,又與20餘架敵援機相遇,再次激戰。何信機油盡彈絕,胸部中彈,毅然猛衝敵機,與敵同歸於盡,年僅26歲。建國初,即追認爲革命烈士。其墓位於桂林市七星區堯山西麓堯廟遺址內。

呂德慎:桂林人,民國初年任職興安縣知事,任上,刮地皮、增田賦、欺上壓下、貪贓枉法,民憤極大。民衆公推鄉紳曾石年等人狀告呂德慎,曾石年等人冒險去到時任兩廣巡閱使的陸榮廷駕前攔馬告狀。呂德慎終被告倒,在離任當年,由曾擬文,刻下一碑,於興安縣靈渠四賢祠碑廊內。該碑一反歌功頌德常規,以潑辣簡賅之辭表達了民衆心聲,爲後世爲官者之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9jk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