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很多人旅遊的時候喜歡去一些人煙稀少,並且風景絕佳的地方,於是古鎮就成了他們偏愛的一個地方。即是古鎮,那裏的建築便都是很有年代的,走在石橋上,用心感受歲月悠長。中國十大古鎮,來城市文化看看吧!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同裏:江南小家碧玉
  同裏古鎮的民居不少,雖不像周莊全部沿河而建,卻給人空間感。這裏的河道更爲開闊,是用青石板鋪成的。

在同裏最爲出名的是“一園、兩堂、三橋”,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園是江南名園退思園,此園在不大的面積裏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園林給人一種移步換景千變萬化的感覺。兩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蔭堂。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

同裏的民居、園林都很好看,不過我在同裏最偏愛的莫過於橋了。推薦:衚衕裏北京國子監街門票

同裏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衆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在古鎮,最古老的橋是思本橋。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橋名“思本”,乃取“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之意。

在同裏,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下聯爲“兩岸書聲接榜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裏魚化龍”的石雕。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2張

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的建築大都是明清時期的,石板街和古老的店鋪儲存完好,儘管許多已經空置,雕欄、門楣色彩不再鮮豔,但還是依稀能感受到舊時的熙攘和繁華。古鎮現存11座宗祠,古家祠、吳家祠、樑家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盤道石魚”,是一條兩尺長的石魚在街中心露出石板,也算是古鎮的一個小景。“仙人古井”分作飲用、洗菜和洗衣3部分,至今仍在使用。這裏每天早上都聚集了很多用水婦人,非常熱鬧。古戲臺分前後臺兩部分,前後臺間修了板屏,前有朱漆的木欄杆,天花板上彩繪着各種花草蟲蝶,臺基全用大青石板砌成。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古戲臺唱大戲。

黃姚的古榕很多,在村內處處可見,這些古榕經歷了千年的滄桑,見證着黃姚的歷史。據說每棵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呢!推薦:黃姚古鎮地址

黃姚是寧靜的,碧波盪漾的小河,寂寥而悠長的街巷,院落古韻猶存,人們和藹可親。在這裏,仿如遠離塵囂。鎮內石板古街、小橋流水,都會讓你迷戀、陶醉,使您不願離開。在這裏,你可以慢慢地體會黃姚的古樸、清涼,也可以用心體會古鎮的歲月悠長,感受歷史的久遠。

黃姚就是這麼一個地方,不是一天就可以玩下來的,也不是住一晚上就可以感覺到的,需要花點時間去體會。這裏民風淳樸,古意濃濃,逗留在此,讓人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

特色飲食、特產
  姚豆腐是當地的一大特色菜,有豆腐和豆腐釀,兩種都應該嚐嚐。黃姚還有新鮮的平菇、餈菇,蔬菜也很鮮甜,市場還有草魚和鯉魚。

不過,黃姚的餐館不多,而且都不怎麼會做菜,所有的菜都是炒菜,想要吃廣東的煲仔菜是找不到的。古鎮酒家做的菜相對好吃些,斜對面的飯店旅館冷清些,基本上是叫了菜纔去市場買,不過這裏較古鎮酒家更便宜些。

另外,廣場對面有一家粥店,有雞、田雞、塘蝨等粥品,一鍋10元,晚上也照常營業。街上有個叫做“權二”的店子,每天白天供應好吃的米粉和雲吞,一元一大碗。

市場裏有湯圓店,湯圓又大又圓,一元錢可以買到五個或六個。黃姚也賣油茶。

不過如果想找可口可樂就比較難了,那天我走完了一條街也沒找到一罐可樂。店主人都說夏天賣完了就不再進貨了,怕冬天賣不出去。黃姚豆豉很有名,可作調味。

黃姚家家都有吃不完的紅薯,戶戶都曬紅薯幹,每天都有小孩在街邊、路邊、村口煨紅薯,所以在黃姚,紅薯你一定不會少吃。黃姚市場裏賣的是菜園雞,味道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你到農家去買,味道更好。黃姚人家都養雞,喂的是大米,所以特別好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黃姚人很熱情好客,如果你跟一戶人家聊幾句,很可能他會請你到他家裏吃點東西,從紅薯、稀飯、米粉、餈粑到正餐,從早餐、中餐到晚餐,你都有機會被邀請,如果你有心試試農家飯的話,最好帶一點小禮品贈給他們(或者買些水果)。

不過一兩年之後就難說了,遊人多了,民風就難免壞了。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3張

崇武:惠安女的家
  我知道崇武,是先從知道美麗的惠安女開始的。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筒褲的惠安女擔着沉重的擔子在海邊堤岸上行走的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讓見過的人難以忘懷。

崇武的惠安女大多住在崇武的大祚、小祚和東嶺一帶。她們是漢族,卻保留着與其他漢族完全不同的服飾與風俗,這不得不令人稱奇。

走在崇武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惠安女在幹着粗活、重活,而她們的丈夫卻在看店帶孩子,那麼,你一定不要吃驚。因爲,這是那裏的風俗。不但如此,惠安女在結婚後也不入住夫家,而是仍然住在孃家,直到生了孩子,纔跟丈夫搬到一起。

現在,大祚和崇武古城之間有班車相通,交通便利。因此,惠安女又多了一項開“摩的”的工作。

崇武建城的歷史,算起來也有600多年了。崇武古城因爲處在海邊,因此,它全部是用白色花崗岩壘成的。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4個城門,而城門外就是海灣。全城可稱得上是一座可攻可守的戰略防禦體系。城內的每一座建築,無論民宅還是寺廟,則都是這軍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崇武非常美麗,在它的海岸線上,分佈着12個嫵媚動人的金沙海灘,岩石礁嶼形態各異,在傍晚的落日餘暉中,意境尤爲深遠。所以,我認爲,傍晚時分,是在崇武吹海風賞美景的最佳時間。推薦:惠安崇武古城的故事

特色飲食、特產
  碗糕、鹹糉、芋果、桔紅糕、嫩餅菜、元宵丸、花生仁湯等食品味道鮮美,可讓愛食之人享盡口福。尤其是鹹糉和花生仁湯,看似普通,其實在做法上全都有些過人之處。

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等頗爲有名,其中木偶頭造型優美,做工精緻,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小收藏。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4張

西遞: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爲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着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儲存完好,始終保持着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儲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爲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世界文化遺產”。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清泉穿村而過。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爲“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爲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村中另一古宅爲“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爲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爲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這些建築和物件都保持着明清時期的原有風貌,向人們展示着舊日的繁華,整個村落的整體輪廓與所在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體現出皖南古村。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5張

安昌:紹興師爺的薈萃地
  沿河而築的長街,一路鋪陳的廊棚,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古老凝重的臺門,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間的河埠,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間或有“月臘腸、扯白糖”的吆喝在耳邊響着,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安昌“紹興師爺”羣落,更使這裏浸淫着一股深厚的書香。位於紹興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橋銀安昌”的美譽。

如果說“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是安昌獨特水鄉景觀的形象描繪,那麼“社戲鑼鼓伴月升,臘腸香味隨風飄”則是安昌濃郁風情的具體寫照。安昌古鎮延續了紹興百年來的民風習俗,今年的安昌臘月風情節已是第4屆,逛逛老街,坐烏篷船遊古鎮,看各式石橋、青石小弄。

老街東市段更是民俗風味集中之地,可觀看當地人在箍桶、竹編、打鐵、納鞋、挑花邊、紡棉花……更不要錯過熱鬧的社戲,喜慶的船頭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糉子、串臘腸、扯白糖等迎接新年的習俗,說不定還能碰上水鄉婚禮。

除了“鬧臘月”,其餘時間的安昌更多呈現出一種水鄉小鎮慣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你在悠然和閒適裏,清晰地觸摸到一種熟稔的親切平和,濃濃地體驗着一種溫暖的真實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綿綿的老街韻味無窮,陽光燦爛的早晨別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館,老虎天窗斜射下來的金光將一個帶氈帽的老頭子罩住。

當明亮而慵懶的陽光透過廊棚將斑駁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潔,蹲在河埠與烏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黃酒,或索性什麼也不做,靜靜地坐在廊棚下任過往行人三三兩兩從身邊走過,聽家居婦女東家長西家短地閒聊。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6張

閬中古城:韻味橫溢
  閬中,一座獨具魅力的旅遊城。早在1300多年前,閬中就是着名的旅遊勝地,有“閬苑仙境”、“閬州天下勝”之譽。源遠流長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衆閬中古城韻味橫溢多珍貴的文化遺蹟,構成了閬中旅遊資源的獨特優勢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徜徉在閬中古城,最令遊客稱奇的是那些縱橫勾連的肥肥瘦瘦、長長短短,猶如長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點綴着滄桑之意的古樹,繁複中見別緻,玲瓏中顯精巧,堪稱我國建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推薦:閬中古城的風水文化

古街巷: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閬中山、水、城如脣齒般相襯相倚,人居環境妙趣天成,堪稱典範。自戰國中期巴國遷都閬中以來,歷代帝王都將其視爲轄治西南的重鎮,競相在此設定郡、州、府、道並苦心經營。三國時期,閬中便是聲名遠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魯王靈夔、滕王元嬰相繼鎮守閬中時,按宮苑格局大興土木、廣建殿堂,使閬中的建築格調驟然上品位、成規模,始有閬苑之稱。

此後歷代王子皇孫,朝廷命官在羈留這塊“風水寶地”期間,也紛紛廣聘能工巧匠,或興土木以建府第,或擇佳處以修別殿,逐漸使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如今儲存下來的古街巷達61條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數以千計,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風貌,堪稱中國“四大古城”之首,已成爲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不可多見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專家學者譽之爲“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歷史文化底蘊: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樹街、古蓮池街、槐樹街;有以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狀元街、三陳街、良牧街;以商貿命名的廣東會館、浙江會館、陝西會館;有以地理風水命名的管星街、筆向街;有以手工業發展內涵命名的機坊街、醋坊街、蒸饃巷……它們各有風貌特點和悠久的歷史。

古院落:建築美學的“百科全書”
  閬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築的特點,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羣體,這些建築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爲古城營造了渾厚而帶有神祕色彩的文化氛圍。

叩開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雙扉獸環木門,無論是張家大院、馬家大院、蒲家大院,還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靜的亭臺樓榭,那一窗疏影映出幾枝素竹,那幾峯假山襯出一壁浮雕,那砌工精湛的花臺、花園和蔥蘢的古樹名木,以及迴廊和畫宇下的籠中畫眉,青石階沿下花缸中的嬉戲游魚,組成了一幅幅聲色俱佳、動靜和諧的立體圖畫,給人以無盡的遐思和審美愉悅。在這樣的人居環境裏,古院人家盡情享受着一份生活的恬美和藝術文化的滋養。

古窗花:民間建築的一大奇觀
  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雕飾鏤刻,是閬中古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頭、門窗、門楣,大多有雕飾。這些雕刻圖案質樸,做工精細,恰到好處地點綴在構件的某些部位,在整體結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特別是四合院中千奇百怪的鏤空窗花,是這些古民居的精華和靈魂之所在,它使深宅大院顯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築空間、擴大視野的功能,美學原理和實用價值在這裏展示得十分酣暢。

閬中古民居的窗花達百多種以上,有“中國民間建築的一大奇觀”之譽。有描繪自然景物的奇花佳卉,有反映市井生活的琴棋書畫,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珍禽異獸,有表現古代人民不懈追求的“福、祿、壽、喜”之圖案。其技法有浮雕、鏤空、圓雕、多層雕。林林總總,生動、靈性,匯成一部再現唐宋以來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7張

烏江明珠:古鎮龔灘
  坐落在“烏江百里畫廊”中的龔灘是重慶崇山峻嶺中儲存完好的一座千年古鎮。據記載,龔灘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三國時涪陵郡漢復縣就設於此,巴人與土着居民世代在此生息勞作。

龔灘地處重慶酉陽西部,阿蓬江與烏江交匯於龔灘。烏江西岸是一面如刀鑿斧劈般的懸崖,懸崖下奔流着湍急的烏江水。龔灘則在烏江東岸,沿江一排錯落有致的吊腳樓,頑強地撐起居民的生活,也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古鎮。

行走龔灘
  到龔灘,首先得把那條長約1.5千米的老街走上幾遍,一家連着一家,全部是土家族特有的吊腳樓。你可以和見到的每個人聊天,也可以走進豆花軒裏吃點家常豆花飯或山珍燉肉,或是站在鎮頭的樹下,聽聽烏江奔騰的浪濤聲。

清早坐上班船去阿蓬江看廊橋和大石磨(直徑兩米的水磨,世所罕見),順便在阿蓬江綠得妖媚的水邊沉醉一回。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繼續沿江而上,烏江百里畫廊最美麗的河段將次第展開……

建在巖壁上的民居
  龔灘有儲存完好的武廟、川主廟、童家祠堂、西秦會館等古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西秦會館,高牆大院,內設正殿、偏殿、耳房、戲樓,雕樑畫棟,歷數百年滄桑,幾經連街大火仍倖存至今,着實難得。

龔灘老街上的吊腳樓全系木料支撐、穿鬥而成的樑架結構,屋高三五丈許,二至三層,木樓梯上下。樓下堆貨,樓上住人,四周鋪設走廊,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築。楊家行“大業鹽號”是龔灘代表性的老屋,本世紀初它曾被烏江洪水沖毀,後又重建,整幢樓房所有構件全部鑿挖活釦連接,可裝可拆。其屋基建在石岸上,100年間雖歷經多次洪水仍能結實如故。

龔灘多溝,橋是古鎮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卷拱橋、平板橋、橋重橋、屋架橋、大橋包小橋。在一條順巖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18座橋,當地人稱“一溝十八橋”。

建在斜坡上的龔灘,根據其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氣候雨水條件,衆多溝渠實際上是一套排水泄洪系統——有貫穿主街的幹道,有連通各家各戶的支渠,利用自然地勢的錯落,開敞與封閉交替使用。由於木製結構多,火災曾經是古鎮的一大患,爲了防火災,老街上還有很多兼作養魚的消防池。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8張

榆林:大漠中的古鎮
  榆林,又稱駝城,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接地帶,地域廣闊,地貌獨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長城沿線,林草蔥綠,牛羊成羣,牧歌悠揚,丘嶺溝壑,梯田層層,花果滿山,堪稱“塞上江南”。晉陝峽谷,黃河濤聲,形成了絢麗多姿的特異景觀。

榆林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六千年前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遍佈無定河兩岸。萬里長城蜿蜒橫貫榆林700餘公里,高聳在榆林城北的鎮北臺是長城線上最大的峯火臺。

神木縣楊家城是宋代楊家將鎮守過的古麟州,米脂縣的盤龍山是闖王李自成的行宮。還有統萬城、佳縣白雲山廟、神木縣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書法寶庫紅石峽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勝古蹟,和自然風光優美的神木縣紅鹼淖……

來到榆林旅遊,你會有沉甸甸的收穫。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9張

悠悠古鎮:青巖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的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這是貴州非常着名的文化古鎮之一,遊客來到這裏,立即就會感悟到悠悠古韻。

青巖古鎮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巖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爲了控制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巖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日“鋪”和傳遞軍情的“塘”。

駐軍於雙獅峯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巖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尢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巖屯”演變爲“青巖堡”。天啓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時領青岩土守備,領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巖堡約1公里的“四隻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爲“王城”音譯漢語爲“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巖城的雛形。

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巖堡內寨民爲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龍裏(縣)的十字交通要寨。經數百年曆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石砌街巷。於今青巖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作爲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青巖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在那亙古不變的獅子山下,古鎮勝蹟隨處可見。交錯密佈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爲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樑、飛角重檐相間,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

青巖鎮的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總給人以悠悠古韻。新建的古鎮商業街更使古鎮遺風韻味得以弘揚。

佇立在已經修復的定廣門城牆上,仍依稀可見古城牆的遺址殘跡,使人聯想當年古鎮作爲軍事要塞重兵屯集駐守的雄姿。面對“趙理倫百歲坊”上造型創意獨到,被劉海粟大師嘆爲“實屬罕見”的下山獅,以及另外兩座石碑坊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澱,你可以細細品味到古鎮文化的部分縮影。踏進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以炯的府第、孫中山元帥府祕書長平剛先生的故居,還有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以及周**、鄧穎超、李克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的親屬曾居地,你會爲小鎮傭有如此豐富的人文景觀面讚歎。

美到爆適合拍照的中國十大古鎮 第10張

黑井:產井鹽的重鎮
  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位於祿豐縣西北部玉碧山下,地處“曲徑高山險,山巒欲接天,萬山相對峙,一水送溪煙”的龍川江兩側。1957年以前,黑井鎮曾是鹽興縣的縣城所在地,以後劃歸廣通縣,後來又和廣通縣一同併入祿豐縣。

在古代,黑井是雲南幾大鹽產地之一,所產的鹽質高味正、滲透力極強,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黑井的鹽稅在明清時期“課甲兩迤”來不得,是雲南省的納稅大戶。暢銷各地的黑井鹽,給黑井的發展乃至輝煌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當時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清康熙到光緒年間,就有8人中進。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

如今的黑井雖成爲祿豐縣管轄下的一個小鎮,但鎮上還有文廟、節孝總坊、諸天寺、飛來寺、五馬橋、黑井文筆塔、擺衣漢文筆塔等古建築;還有一塊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六尊古墓翁仲,幾條青石板鋪成的古老街道和幾幢古色古香的走馬轉角樓;以及一座日產20噸食鹽的現代化鹽廠。

黑井文廟始建於明代,大成殿通面闊15.4米,通進深17.2米,高12米,單檐歇山頂。前檐由六層象鼻鳳頭斗拱支撐。東西牆基石壁須彌座上有浮雕6幅,其中“九獅戲珠”圖,構思尤爲別緻。廟內的太平石牌坊四柱三門,高5.7米,寬9米,須彌座上四獅護基、四鼓拱衛,頗爲壯觀。

節孝總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高6米,寬7.4米,四柱三門,爲石質榫鉚結構。石牌坊的三門之上鑲有大理石,中門書“節孝總坊”四字,左門書“霜筠”,右門書“雪操”。三道門的橫樑上均飾有浮雕,中爲四龍搶寶,左爲四個鰲魚緊護卯眼。三門橫樑之上立有12個石闕,石闕正中有一五龍棒聖牌位,上書“聖旨旌表”。石闕由三層龍頭象鼻斗拱組成。三層斗拱共有68個龍頭、54個別象鼻。斗拱之間,雕有“牛郎織女”、“大舜耕地”、“二十四孝”、“唐僧取經”、“八仙過海”等圖案。該牌坊無論從規模和華美程度看,都是雲南少見的石牌坊。

諸天寺位於玉壁山西麓龍川江東岸,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寺內懸掛有康熙御筆“柳露垂雲”匾,乾隆年間的“慈航普渡”匾,道光年間的“心印蒼穹”匾。大殿的佛座上還有三組明代的透雕花磚,花磚上雕有“鶴叼小魚”、“蜂戲牡丹”、“雙鼠品桃”、“雙羊相依”、“天馬行空”、“玉兔奔馳”等圖案。飛來寺修建在龍川江西岸、金泉山的懸崖上,與諸天寺隔江相望,地勢十分險要。寺始建於明代,是一所佛道合一的寺廟。

黑井文筆塔坐落在黑井鎮南1.5公里擺衣漢村的田中,爲正方形九級密檐石塔,高14.5米,基座邊長5.27米。塔基用大條石砌成,座高3.2米。塔的周身由許多小條石砌成,正北有一拱門可入塔內。該塔無塔剎,頂上有一鐵鍋覆蓋。正北第三層開始有龕,第八層龕中有一亭閣。塔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相傳建塔之地原有擺依(傣族)居住,他們搬遷後,漢人繼而居之,故名擺衣漢。

萬春山真覺禪寺是黑井規模大、年代較古老的一所寺院,現寺廟已毀,僅剩下一塊刻於元代至元六年(1340)的“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該碑的碑文刻在一塊天然的紅砂石上,故俗稱“天生碑”。碑文由雲南中書省參知政事李源道撰,字爲威楚鹽使司提出舉完者禿(蒙古族)所書。史稱其文“古樸不佻”,“字法亦甚端楷”,是研究黑井元代鹽業及佛教傳入,興建佛宇的珍貴史料。

標籤: 拍照 古鎮 美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506l1.html